[1] |
尹静, 李传英, 马世超, 徐瑜姣, 李永升. 大学生人格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压力感知的中介与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3): 426-432. |
[2] |
张硕, 蔡雪斌, 邓旭阳, 赵馨.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2): 204-211. |
[3] |
岳鹏飞, 胡文丽, 张嘉鑫, 史梦梦. 粗暴养育与中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焦虑与性别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2): 226-232. |
[4] |
李启明, 王纪婷. 家庭氛围、子女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代际传递的关系:亲子性别和子女年龄的差异[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2): 282-288. |
[5] |
侯娟, 郑心怡, 王秀, 方晓义. 金钱与时间感受启动对择偶标准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6): 838-844. |
[6] |
郭庆童, 徐铭雪, 许春艳, 刘秀丽.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序列中介模型及性别差异[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5): 650-656. |
[7] |
朱莹莹, 马晓晴, 唐卓仪, 杨敏齐. 睡眠类型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5): 657-664,694. |
[8] |
赵悦彤, 孙晓娟, 白倩, 张向葵. 空间活动问卷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3): 289-296. |
[9] |
刘啸莳. 母亲受教育水平和青少年学业自尊的关系: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1): 59-65. |
[10] |
魏淑华, 赵健, 董及美, 陈功香. 工作对家庭的增益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1): 125-130,136. |
[11] |
李昌竹, 郑士春, 陆梭, 张雨青, 刘正奎. 心率变异性与人格的神经质之间关系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2): 275-280. |
[12] |
岳鹏飞, 史梦梦, 刘旭, 白学军. 词汇的唤醒度对情绪标注效应的影响—ERPs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1): 31-38. |
[13] |
张振, 齐春辉, 付淑英, 王青春, 熊建萍. 社会距离和性别对公平关注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1): 100-106. |
[14] |
朱鹏, 常若松. 性别和情境危险程度对行人危险知觉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1): 113-120. |
[15] |
李开云, 王思杰, 杨蕙菁, 毕艳, 张文君, 林丰勋. “己之所欲”还是“成人之美”?解释水平视角下个体赠送-接受礼物的偏好不对称性[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1): 13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