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永芳.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 潘佳雁. 韦纳的人际归因模型在中国被试中的适用性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 22(1): 49~54 [3] 张进辅, 赵玉芳, 杨东, 于海波. 中国人成败归因的初步研究, 西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5(4): 476~480 [4] 胡桂英, 许百华.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2, 25(6): 757~758 [5] 张学民, 申继亮. 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 22(4): 33~37 [6] 孙熠明, 雨田. 中学生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与责任判断的归因后果, 心理学探新, 2000, 20(2): 30~34 [7] 吕宪军, 王延玲.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25(9): 52~54 [8] 王凯荣, 辛涛, 李琼.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4, 22~25 [9] 魏希芬. 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2001. 4, 29~33 [10] 卢清. 成就归因训练中的教师态度问题, 西南师大学报, 2001, 27(4): 89~91 [11] John P R, Philip R S, Lawrence S W. 性格与社会测量纵览, 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8, 582~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