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芹, 贾晓明.(2009). 北京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比较. 中国学校卫生, 30(11), 1003-1005. [2] 陈慧君.(2008).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对江汉大学1311名本科生的调查.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陈军, 周少贤.(2012).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4), 24-27. [4] 符永川, 张社争, 石梅, 武海明.(2008). 延安大学2007级新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6(4), 1-3. [5] 郭勇, 杨秀兰, 苏倩, 马颖, 杨林胜, 王忱诚, 胡志.(2012). 在校研究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3(5), 543-545. [6] 黎文静.(2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及对策研究.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6(2), 9-11. [7] 李海云, 张建华, 姜良美, 吴洪梅.(2009).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2),179-180. [8] 李强.(1998).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天津社会科学,(1), 67-69. [9] 李祚山.(2001). 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 心理科学, 24(4), 445-449. [10] 刘芳, 李维青, 买跃霞.(2010).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4), 470-473. [11] 饶燕婷, 张红霞, 李晓铭.(2004).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1), 70-76. [12] 苏亚玲, 谢晋晓.(2008). 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10), 1133-1135. [13] 王河.(2005). 某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调适对策. 中国学校卫生, 26(7), 583-584. [14] 吴平, 陈福国.(2010). 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30(8), 906-909. [15] 肖昊醒, 孙莹莹.(2006).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吉林师范大学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77(11), 74-78. [16] 肖圣龙, 孟秀红.(2001). 不同时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对比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2(3), 209-210. [17] 熊燕, 彭萍, 胡一秋.(2006). 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6), 612-615. [18] 辛自强, 张梅, 何琳.(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4(5), 664-679. [19] 杨子珺, 张婷婷.(201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分析.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8(1), 56-59. [20] 曾凡敏.(2009).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6(5), 96-100. [21] 张宛丽.(2003).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2(4), 9-10. [22] 张樱樱, 童辉杰.(200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元分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3(4), 112-115. [23] 张海芳, 陈青萍.(2007). 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3(11), 1339-1340. [24] 张茂运, 何光伟, 刘琼.(2004).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7(2), 159-161. [25] 张晓文.(200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7(2), 36-38. [26] 周林.(2012).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2), 27-30. [27] 左占伟, 曹朝阳.(2008).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心理气氛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7), 750-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