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文福, 翟吉存, 李青青, 陈井婷. 自我损耗对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5): 677-683. |
[2] |
薛雨康, 田梦源, 李芊芊, 郭雅绮, 马晓晴, 谷传华. 社会创造性的微观变化: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1): 65-72. |
[3] |
高嘉林, 贾天琪, 姜媛, 方平. 父母教育卷入与中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掌握目标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4): 515-520. |
[4] |
刘文, 孟祥蕊, 车翰博, 张嘉琪, 沈漪. 小学生创造性人格教师评定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5): 624-630. |
[5] |
陈建新, 伍莉, 黄蓉, 王喆, 陈悦, 杨伟平. 情绪的相容性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4): 433-439. |
[6] |
王硕阳, 林崇德, 孙汉银. 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联想能力及其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1): 8-16. |
[7] |
姚海娟, 王金霞, 苏清丽, 白学军. 具身情绪与创造性思维:情境性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16(4): 441-448. |
[8] |
张洪家, 汪玲, 张敏. 创造性认知风格、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16(1): 51-57. |
[9] |
韩琴, 强瑞超, 秦亚平. 样例启动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6): 750-755. |
[10] |
张鹏程, 丁梦夏, 王灿明. 积极情绪体验对创造力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5): 613-618. |
[11] |
尹德圣, 马军朋, 杨楠, 金花, 朱朝喆, 林崇德. 额颞脑区在概念扩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4): 478-488. |
[12] |
王博韬, 段海军, 韩琴, 胡卫平,. 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2): 211-217. |
[13] |
张晶, 舒曾, 胡卫平, 孙汉银, 贺琼, 冷露, 方晓义. 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中小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1): 92-100. |
[14] |
庞维国,韩建涛,徐晓波,林崇德. “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 14(5): 701-708. |
[15] |
胡卫平, 程丽芳, 贾小娟, 韩蒙, 陈英和. 认知抑制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认知风格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6): 721-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