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丽云, 莫文. 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5): 684-691. |
[2] |
田惠东, 张玉红, 王魁, 孙昊翔, 刘鸿钰. 感恩与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4): 549-555. |
[3] |
常保瑞, 林培钿, 黄江喜, 方建东. 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未来取向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4): 556-562. |
[4] |
袁博, 廖苏霞, 郭俏俏, 高奇扬, 陈思宇. 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及其提升[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2): 268-273. |
[5] |
郭英, 陈灿杰, 胡东, 袁安怡. 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和正念的调节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1): 80-87. |
[6] |
高玲, 花苏晴, 李沛沛, 杨继平, 王兴超. 同胞关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共情的调节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2): 216-222. |
[7] |
李昂, 张景焕. 亲子关系和移情对青少年社会创造力的预测: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4): 496-502. |
[8] |
解晓娜, 李小平. 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16(4): 563-569. |
[9] |
张晓, 李龙凤, 白柳, 陈英和. 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2): 240-249. |
[10] |
吴鹏, 马桑妮, 方紫琼, 徐碧波, 刘华山. 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 14(4): 523-530. |
[11] |
刘裕, 唐薇, 张媛, 刘芳. 道德推脱对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2): 251-257. |
[12] |
王兴超, 杨继平, 高玲. 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中文版修订[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 11(6): 838-842. |
[13] |
陈立民;张霞;夏荣.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J]. , 2011, 9(3): 231-235. |
[14] |
寇彧,张庆鹏,付艳. 原型理论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 6(2): 137-143. |
[15] |
寇彧,马艳. 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1): 388-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