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两种条件下的妒忌分离:间接测量的优势
    杨丽娴;杨治良
    2011, 9(4):  241-246. 
    摘要 ( )   PDF(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考察被试的妒忌感受(实验1),并测量两种测量条件下被试的敏感性和反应偏向的分离(实验2)。结果发现:间接测量组的被试比直接测量组报告更多的妒忌感受,两种条件下被试所采用的判定标准没有变化,但间接测量中被试的敏感性高于直接测量,这说明两种测量测得了妒忌的不同层面,间接测量在测量妒忌的无意识方面更具优势;而两种条件下被试对于妒忌者都比被妒忌者要更为敏感,则表明了被试在无意识中对妒忌者更为偏好;两种条件下对于妒忌的评定均无性别差异。
    信息的不同效价匹配对决策者职业决策行为的影响
    康廷虎;王沛
    2011, 9(4):  247-250. 
    摘要 ( )   PDF(4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2(信息类型:个体背景信息、价值取向信息)×2(匹配方式:高效价匹配、低效价匹配)的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决策者在职业决策即时情境中对不同效价信息匹配的觉知水平、信息搜集策略的应用以及职业选择行为。结果发现:(1)决策者对不同类型信息的觉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匹配方式也对信息觉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2)决策者在不同信息的不同效价匹配情境中决策策略的应用是不同的;(3)信息类型对决策行为存在显著性影响,而信息效价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因信息的不同而不同。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态度的相关研究
    陈世平;胡艳军;王晓庄3
    2011, 9(4):  251-255. 
    摘要 ( )   PDF(5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51名高校教师为测查对象,采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问卷”等研究工具,考察工作态度、组织特征等因素与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文、理科教师之间在避损性共享和人际性共享上存在显著差异;(2)组织认同、工作满意度、知识特性和学科与避损性共享存在显著相关;(3)组织认同、工作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奉献、组织特性和学科与人际性共享存在显著相关。研究表明,理科教师的共享态度较文科教师更为积极;知识共享除了与工作态度有关之外,也与软硬件环境有关。
    负性事件引发情绪反应的性别特点及神经机制
    朱昭红;王振宏;罗然;赵丹妮
    2011, 9(4):  256-260. 
    摘要 ( )   PDF(4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45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记录被试观看内容不同的刺激材料时主观情绪体验成绩,同时采集了心率变异性(HRV)的频域指标,探讨内容不同的负性事件引发情绪反应的性别特点及外周神经机制。结果:在主观报告上,女性所诱发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男性。社会事件的情绪材料所引发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家庭事件的情绪材料。在生理指标上,女性在负性事件中引起的LF/HF显著高于男性。因此,负性事件后男性和女性情绪反应在主观应激强度和生理反应模式上差异显著。
    幼儿对误信念与元表征受干扰的真信念的理解
    李艳玲;陈英和
    2011, 9(4):  261-267. 
    摘要 ( )   PDF(6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和阶段性元表征干扰任务对101名3-5岁幼儿误信念和真实信念的理解能力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完成两种任务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趋势,但后者比前者简单;(2)幼儿完成前者的心理过程很可能卷入了其完成后者的心理过程,结果符合但不完全支持表达论;(3)幼儿完成后者可能只需抑制干扰信息表达已有元表征,而完成前者则需要在形成元表征的同时抑制干扰因素,而这两种心理过程的结合可能需要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参与。
    青少年决策中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
    王青春;阴国恩;张善霞;姚姝君
    2011, 9(4):  268-272. 
    摘要 ( )   PDF(4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81名青少年(初二、高二、大二)为被试,探究其在不同决策领域(生命、娱乐、学业)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及其在年级、风险偏好水平上的特点。结果表明:(1)框架效应程度与决策领域有关,被试在生命和娱乐领域的决策问题上倾向于风险寻求。(2)不同年级被试的决策结果受问题框架的影响,大学生在生命问题上倾向于风险寻求,初中生在娱乐问题上倾向于风险寻求,高中生在学业领域上倾向于风险规避。(3)不同风险偏好水平被试的决策结果受问题框架的影响,风险偏好水平高的被试在生命、娱乐问题上倾向于风险寻求,风险偏好水平低的被试在学业
    成语具体性效应的眼动研究
    余莉莉;闫国利
    2011, 9(4):  273-280. 
    摘要 ( )   PDF(8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采用命名任务和眼动技术进行了两项实验,考察成语是否存在具体性效应。实验为2(具体性:具体成语、抽象成语)×2(成语频率:高频、低频)的完全被试内设计。实验一的32名大学生被试的反应时数据显示,四字成语存在具体性效应,频率和具体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实验二将成语放在句中进行自然阅读,并使用Eyelink-Ⅱ型眼动仪对被试的眼动数据进行采集。23名大学生被试的数据结果显示,具体性效应依然存在,且只出现在低频成语中。具体性效应发生在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阶段,成语的字面意义参与加工。
    小学儿童英文音位识别的特点
    潘颖,;张向葵
    2011, 9(4):  281-285. 
    摘要 ( )   PDF(4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07名3年级儿童为对象,采用音位分割的测试方法,探讨小学儿童英文音位识别的特点。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在完成音位分割任务时并非总是以个体音位为基础,其行为结果受到语音学因素-响音度的影响。(2)字母名称结构对小学儿童英文音位分割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
    田静;王敬欣;张赛3
    2011, 9(4):  286-290. 
    摘要 ( )   PDF(5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控制了眼跳任务类型(朝向眼跳、反向眼跳)和目标偏心距水平,考察了大学生在两种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即目标刺激相对于屏幕中心的距离对于眼跳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反向眼跳任务中的首次眼跳方向错误率显著高于朝向眼跳,眼跳潜伏期也显著较长。(2)在朝向和反向眼跳过程中,都出现了目标的偏心距效应,即随着目标偏心距的增大,眼跳潜伏期缩短,眼跳落点视角增大。
    中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
    王钢;张大均;吴明霞3
    2011, 9(4):  291-296. 
    摘要 ( )   PDF(6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中学生自尊、学业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随机选取初一到高三学生共592人,用一般自尊量表(SES)、一般学业自我量表(G-ASC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SWB)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业自我是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部分中介,且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具有跨样本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鉴于此,中学生积极的学业认知、体验和评价对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尤为重要。
    中学生物理学业情绪问卷的修订及调查研究
    郭龙健,3;申继亮;姚海娟3
    2011, 9(4):  297-303. 
    摘要 ( )   PDF(6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为基础,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对问卷项目进行修改,修订中学生物理学业情绪问卷。以314名初二到高二学生为被试进行预测,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项目进行调整,最终问卷包括67个项目。经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效标效度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选用728名初二到高三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总体来看,男生,尤其是来自重点中学的男生,其积极物理学业情绪要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物理学业情绪要高于男生;(2)重点中学的初中生的积极低唤醒物理学业情绪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且重点中学的初中
    童年中期对抗行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拒绝、同伴接纳的关系
    纪林芹;张莹莹;陈亮;陈光辉;曾玉;张文新
    2011, 9(4):  304-309. 
    摘要 ( )   PDF(5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教师报告法对1254名城市儿童的对抗行为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讨了对抗行为与同伴拒绝/接纳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童年中期,对抗行为呈中等程度稳定性,并表现出随年龄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对抗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早期的同伴拒绝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但早期同伴接纳不能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早期的对抗行为均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接纳。
    面孔重复启动效应:知觉结构和语义表征的贡献
    段海军;蔺素琴
    2011, 9(4):  310-314. 
    摘要 ( )   PDF(4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熟悉和陌生的正倒立面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以此考察知觉结构和语义表征对面孔重复启动的贡献。结果表明:(1)熟悉面孔的重复启动既存在知觉启动也存在语义启动,而不熟悉面孔仅仅存在知觉启动。(2)知觉结构和语义表征对启动效应的贡献是联合的,而不是分离的;在熟悉面孔中,语义表征对重复启动的贡献大于知觉结构的贡献。(3)知觉结构和语义表征对重复启动的贡献与加工阶段有关。知觉结构在初始阶段起作用,随后作用逐渐减弱;而语义表征存在于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
    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研究的里程碑
    周宗奎;田媛
    2011, 9(4):  315-319. 
    摘要 ( )   PDF(5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