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般依恋、父母依恋与青少年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曹贤才, 潘姝玮, 王大华, 白学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46-5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7
    摘要455)   HTML141)    收藏

    依据依恋系统的层级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如何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抑郁与问题行为。研究招募488名初高中生,采用关系结构问卷等工具进行相关变量测查。结果表明,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存在显著正相关;青少年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能负向预测抑郁和问题行为水平,且存在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的交互作用;在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上,存在一般依恋与母亲依恋的匹配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汉语词切分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眼动的证据
    郭梅华, 兰泽波, 巫金根, 李赛男, 吴俊杰, 闫国利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1-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1
    摘要448)   HTML174)    收藏

    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探讨汉语词切分线索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采用3(词切分线索:不切分、正确词切分、错误词切分)×2(字号:大、小)×4(窗口:L1R2、L1R3、L1R4、整行)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字号与窗口交互作用不显著,词切分线索、字号与窗口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结果表明,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词切分线索也不调节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父母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控制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史滋福, 陈火红, 张艺瀚, 管锦亮, 夏笔奇, 靳紫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116-12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6
    摘要378)   HTML104)    收藏

    为探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直升机教养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直升机教养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2)抑郁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抑郁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机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心理韧性缓冲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学业倦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张耀华, 徐敏, 黄云云, 辛素飞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123-12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7
    摘要364)   HTML127)    收藏

    压力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适应性发展具有潜在危害。本研究聚焦于学业倦怠,进一步探索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的潜在缓冲作用。基于对3309名青少年的有效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1)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学业倦怠的消极核心维度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压力生活事件的累积,学业倦怠水平增加的速度由快变慢,表现为饱和模型;(2)心理韧性可以充当缓冲性保护机制,相较于低心理韧性个体,对高心理韧性个体而言,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减弱,随着压力生活事件的累积,心理韧性的缓冲性效应显现出来;心理韧性无法调节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效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支持饱和模型而非门槛模型,也为韧性分析框架下不同类型适应指标的区分提供了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暴力词与情绪词在词汇特征和认知加工中的差异
    张旭亮, 谢琅, 殷舒琦, 余可可, 王瑞明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3): 289-29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3.001
    摘要346)   HTML41)    PDF(pc) (675KB)(203)    收藏

    暴力词与情绪词存在一定联系,但两者的差异还需做进一步探讨。研究1采用词汇评定任务考察两者的词汇特征差异,结果显示,与情绪词相比,暴力词的愉悦度、优势度、趋向度和熟悉度更低,唤醒度、攻击性和伤害性更高。社会情绪性和唤醒度是评价和区分两者更为综合的指标。研究2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类别判断任务考察两者的认知加工差异,结果显示,两者的反应时存在差异,并受到实验任务的调节。综合来看,暴力词与情绪词在词汇特征和认知加工上均存在不同。基于情绪二维模型提出的暴力词双维度模型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暴力词的特殊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道德决策中是否存在方言效应?
    刘思远, 朱麟, 王瑞冰, 徐楚言, 王芸萍, 刘聪慧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31-3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5
    摘要308)   HTML87)    收藏

    同一个道德两难情境,使用不同语言(母语、外语)呈现时,会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倾向,外语条件中个体会做出更多的功利主义选择,即道德外语效应。使用不同方言呈现道德两难困境是否会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倾向?实验1和实验2都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在无音频(实验1)、普通话、本地方言和非本地方言条件下呈现道德两难困境。两个实验的被试分别为中国的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成年群体,并分别在实验室和线上情境下完成对道德两难困境的决策,发现本地方言相比于非本地方言(实验1)和普通话(实验2)引发更少的功利主义道德选择。本研究首次发现类似道德外语效应的道德方言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人工智能自恋提升人机合作创新意愿及其机制
    白博仁, 周详, 张婧婧, 崔虞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137-14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9
    摘要307)   HTML90)    收藏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揭示了人机合作的必要性,但创新领域下的人机合作仍面临诸多阻碍,人工智能展现自恋特征或可解决这一困境。本研究通过两项仿真情境实验,操纵AI高/低自恋并检验其如何影响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感知情绪能力以及人机合作创新意愿。结果发现:(1)AI自恋提升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感知情绪能力与人机合作创新意愿;(2)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与感知情绪能力平行中介AI自恋与人机合作创新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展现了AI自恋的积极作用,为人机内部兼容性理论的亚成分结构提供实证支撑,为应用AI自恋特征助推人机合作创新提供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父母自主支持与高中生学习投入: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学校联结的作用
    武俐, 郭元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64-7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9
    摘要289)   HTML73)    收藏

    为探讨父母自主支持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使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学校联结问卷和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对977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父母自主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2)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学习投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3)父母自主支持影响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均受到学校联结的调节。研究结果凸显了家校协同在促进学生发展适应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其内在机制,对于推动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适应水平具有现实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感知父母婚姻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
    赵海燕, 周爱保, 迟海霞, 白红敏, 叶长春, 蒋彦妮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2): 227-23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1
    摘要286)   HTML28)    PDF(pc) (902KB)(289)    收藏

    本研究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综合考察感知父母婚姻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及认知灵活性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和亲子关系的综合作用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2)当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和亲子关系一致时,相较低亲子关系−高感知父母婚姻冲突,高亲子关系−低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认知灵活性,进而降低了抑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3)当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和亲子关系不一致时,相较低亲子关系−低感知父母婚姻冲突,高亲子关系−高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的个体具有更低的认知灵活性,从而增加了抑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影响: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的中介作用
    叶莹莹, 李伊凡, 亓军军, 刘艳, 周宵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2): 234-24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2
    摘要283)   HTML12)    PDF(pc) (776KB)(339)    收藏

    为考察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忽视、不安全依恋、自责、责备他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对493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抑郁。情感虐待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间接预测抑郁,还可以通过焦虑依恋分别经自责和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而情感忽视则通过回避依恋和自责间接预测抑郁,或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更重要的是,情感虐待通过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预测抑郁的间接效应显著大于情感忽视通过两种依恋维度对抑郁预测的间接效应。结果说明,青少年的不安全依恋、自责或责备他人中介了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作用。相对于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更紧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祖孙代际接触与青少年对老年人态度的关系:群际焦虑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廖天嗣, 黄妍, 陈晓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86-9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2
    摘要278)   HTML84)    收藏

    为考察祖孙代际接触与青少年所持有的老年人态度的关系,以及群际焦虑和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祖孙代际接触问卷、语义差异量表、感觉温度计量表、群际焦虑量表和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60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祖孙代际接触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态度。(2)祖孙代际接触对老年人态度的预测可以分别通过群际焦虑和共情的中介进行;祖孙代际接触还可以通过群际焦虑经共情的链式中介对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态度起到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群际接触理论的理论体系,并为改善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态度提供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马燕, 王振宏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39-4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6
    摘要266)   HTML64)    收藏

    道德自我知觉的提升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两种矛盾现象,造成这种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解释水平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解释水平在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与欺骗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179名和19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数字矩阵任务测量欺骗行为,采用过去时间距离和未来时间距离操纵解释水平。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下(较远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而低解释水平下(较近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高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因此,解释水平调节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即高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一致性效应;而低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心理许可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张姝玥, 赵峰, 黄骏青, 彭春花, 王军利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79-8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1
    摘要260)   HTML78)    收藏

    分享作为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幼儿利他意图的表现,对幼儿社会适应有积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如,内疚、羞耻等)可以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如,自豪、美好等)对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尚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本研究通过想象和实际两种启动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启动积极道德情绪的幼儿分享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促进作用;(2)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较3岁幼儿更为突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预期与时间注意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付春野, 吕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15-2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3
    摘要256)   HTML67)    收藏

    使用注意瞬脱范式,通过2个实验探究时间注意与条件概率建立的预期如何互动性地作用于视觉感知。结果发现:当刺激处于注意瞬脱期时,与中性条件相比,符合预期刺激的视觉敏感性更高,且违反预期刺激的视觉敏感性更低;无论刺激是否处于注意瞬脱期,符合预期时的决策标准更低,违反预期时的主观可见性更高。研究结果为预测编码理论框架下预期与注意的协同作用模式提供了实证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父母自主支持、10~12岁儿童的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的动态互动关系:一个发展级联模型
    赵新宇, 乔晓光, 邢晓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55-6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8
    摘要255)   HTML85)    收藏

    对514名三、四年级学生进行间隔半年的三次追踪,考察学龄中后期父母自主支持、儿童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间潜在的级联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发展变化和父母性别差异。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结果发现:在个体间层面,儿童执行功能与父母自主支持和同伴接纳/拒绝部分显著相关,且父亲自主支持与同伴接纳显著相关;在个体内层面,执行功能与父母自主支持由双向预测变成执行功能对自主支持单向预测;执行功能对同伴接纳单向预测变为双向预测;仅母亲自主支持与同伴关系存在双向预测。父母自主支持、儿童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三者在学龄中后期存在相互影响的级联效应,且这一效应存在时间变化性与父母性别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心理虐待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邹孟芮, 刘舒野, 程诚, 王友碧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2): 282-28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8
    摘要244)   HTML34)    PDF(pc) (755KB)(236)    收藏

    本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探究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执行功能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10名12~18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心理虐待、攻击行为与执行功能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与执行功能、心理虐待、攻击行为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2)执行功能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间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心理虐待可能会损伤青少年的执行功能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而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时能够缓和执行功能损伤带来的攻击行为增加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内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2000~2022
    赵成佳, 黄潇潇, 俞国良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2): 145-15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1
    摘要242)   HTML20)    PDF(pc) (739KB)(208)    收藏

    整合和分析中国内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原因,是针对性地改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2000~2022年间相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1)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抑郁(11.2%)、焦虑(8.2%)、强迫问题(8.1%)、躯体化问题(6.6%)、敌对问题(6.4%)、偏执问题(5.7%);(2)城市地区躯体化、强迫、敌对和偏执问题检出率高于农村;(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随年代逐渐上升,其中抑郁和强迫问题最为显著;(4)测量工具和检出标准是检出率差异的关键因素。因此,呼吁研究者开发精确测量工具,统一检出标准,增加对城市地区幼儿教师的关注,有效遏制幼儿教师抑郁、强迫问题的增长趋势,为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内地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2000~2022
    于晓琪, 黄潇潇, 俞国良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2): 163-17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3
    摘要240)   HTML5)    PDF(pc) (781KB)(174)    收藏

    为澄清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保健工作提供可靠数据遵循,对2000~2022年间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36.4%)、强迫问题(23.0%)、抑郁(20.1%)、焦虑(18.9%)、偏执问题(17.4%)、敌对问题(16.7%)、躯体化问题(16.6%);(2)学校类别、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是导致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差异的关键因素。总体来看,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提升。未来应加大对初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制定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统一筛查标准,推动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常态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父母的互倚及子女性别的调节作用
    李祖儿, 侯金芹, 陈祉妍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93-9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3
    摘要236)   HTML38)    收藏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互倚理论探讨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在父母间的互倚与子女性别的调节作用,使用问卷法对388对小学生父母进行调查。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1)父母的主体效应显著,即父亲和母亲的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均正向预测自己对子女的严厉管教;(2)仅父亲的客体效应显著,即母亲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正向预测父亲对子女的严厉管教;(3)父母的组合效应显著,即父母亲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均强化对方代际传递的主体效应;(4)上述部分关系受子女的性别调节,母亲的主体效应在子女是男孩时强于子女是女孩时,仅当子女是女孩时,母亲的组合效应显著。研究发现严厉管教代际传递在父母间呈现非独立互倚模式,且这种代际传递受到子女性别的调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钱程, 赵越, 牛溪溪, 顾佳灿, 王爱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 22 (1): 8-1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2
    摘要233)   HTML93)    收藏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将Posner线索化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情绪面孔的效价,考察了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如何影响视觉空间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减小;(2)情绪面孔作为线索时,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增大。研究表明,三维空间中情绪面孔能够影响返回抑制的大小,且这种影响在远近空间下存在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