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心理学
    面孔生命性加工的时间进程:ERP研究
    金花, 严世振, 单金磊, 刘婷
    2022, 20(5):  577-58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10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参数设计考察了大脑加工面孔生命性时的神经电活动动态进程。结果显示:非生命性面孔比生命性面孔在中央顶区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生命性和非生命性面孔诱发的LPP波幅均显著大于中间等级(60%)面孔,提示随生命性信息增强,LPP波幅呈“U”型变化。P1和N170未表现出面孔类别差异。结果表明LPP是探测面孔生命性加工的有效成分,支持面孔生命性加工位于面孔加工的晚期阶段的观点。
    悲伤表情识别能力影响疼痛共情—一项ERP研究
    钟伟芳, 郭永兴
    2022, 20(5):  585-59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9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探讨了个体悲伤表情识别能力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先以表情分界测验将被试分为高、低悲伤表情识别力组,之后让两组被试接受疼痛共情脑电测试。结果显示:在ERP成分N2、P3上,悲伤表情高识别力组观看疼痛与非疼痛图片时的波幅差异比低识别力组的更大。结果表明:悲伤表情识别能力会影响个体疼痛共情;悲伤表情高识别力个体在疼痛共情的早期自发加工以及晚期有意识认知评价之上,均强于悲伤表情低识别力个体。
    社会性线索对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控的影响
    贾宁, 容丽卓, 代景华
    2022, 20(5):  593-59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5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词图匹配材料为学习材料,以“大多数人选择的情况”为社会性线索,通过分析行为表现和眼动指标,探讨了社会性线索对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控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一次信心判断时,外显信心判断显著高估,内隐信心判断较为准确。第二次信心判断时,在线索一致条件下,外显信心判断等级显著高于内隐信心判断。(2)在提供社会性线索阶段和第二次再认阶段,与线索一致条件相比,线索不一致条件下被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更短,而未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更长,且个体改变选择的次数显著增多。结果表明: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测存在分离,内隐监测的准确性更高,外显监测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更大;而内隐和外显的元认知控制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趋同。
    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中文词汇的产生效应的影响
    谭秀娟, 李馨, 白学军
    2022, 20(5):  600-60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5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生效应是指朗读单词的记忆成绩要好于默读单词的。目前存在特异观和强度观两种理论解释,特异观强调朗读的相对特殊性,强度观强调朗读单词的编码强度高于默读单词的。为了检验两种理论,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将阅读方式分别设置为被试内和被试间变量,通过两项实验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中文词汇的产生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被试内设计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产生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2将阅读方式设置为被试间变量,采用混合设计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产生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阅读方式的主效应和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产生效应未随着项目编码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支持特异观。
    节奏在言语加工中的时间进程: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晏芹, 张清芳
    2022, 20(5):  607-61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5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元分析考察了言语节奏在言语加工中起作用的时间进程及影响因素。对36篇脑电文献(共43个独立效应量)进行分析,发现节奏影响言语加工主要表现在早期阶段的N100和P200成分、中后期阶段的P300、LAN、N400和晚期正成分上;个体对节奏违反非常敏感,言语节奏加工早于句法加工,在言语加工的中后期阶段,节奏与语义和句法发生交互;任务类型调节言语节奏对言语加工过程的影响,在外显任务中,言语节奏对言语加工过程的影响大于内隐任务和同时包含多项任务要求的混合任务。注意和预期是言语节奏加工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支持交互论的观点。
    挫折情境下自我肯定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孙红梅, 孙小越, 郝雨
    2022, 20(5):  615-62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挫折情境下自我肯定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创设挫折和非挫折情境,采用价值观自我肯定干预,通过Stroop范式和2-back范式分别测量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刷新能力。结果发现,挫折情境下的Stroop任务和2-back任务反应时均高于非挫折情境;挫折情境下自我肯定组在Stroop任务和2-back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非自我肯定组,而非挫折情境下两组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Stroop效应量在情境与肯定条件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挫折降低了执行功能的任务表现,自我肯定干预能够改善挫折情境下执行功能相关的任务成绩,促进了个体对工作记忆任务的刷新能力和Stroop任务的认知表现,但对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没有明显作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龄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的关系:从描述性到指令性倾向
    谢东杰, 苏彦捷
    2022, 20(5):  622-62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5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通过有第三方的信任博弈考察6~11岁中国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6~11岁儿童对描述性规范的理解如果达到成人理解的标准,就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惩罚;(2)不同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的关系受到年龄的调节作用,即在6~8岁儿童中,描述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而在9~11岁儿童中,指令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这提示学龄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关系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从描述性向指令性的转变倾向,与社会规范的习得过程和形成过程或有共通之处。
    初中生感知到的同伴支持与数学学习投入—基于变量为中心和个体为中心的分析
    李嘉欣, 雒瑞帆, 封洪敏, 司继伟
    2022, 20(5):  629-63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7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同伴支持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177名七、八年级学生感知到的同伴支持、数学认同、数学焦虑和数学学习投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同伴支持不仅能直接预测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投入,还通过数学认同经数学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来预测数学学习投入;对数学认同和数学焦虑的得分进行潜剖面分析,可将学生分为高认同-低焦虑、中认同-中焦虑和低认同-高焦虑三组,同伴支持可预测学生的不同亚组,三组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上述发现为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投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神经质人格对中小学生抑郁的影响:班级环境的跨层调节作用
    张鹏程, 李喜, 桑宇杰, 陈宁
    2022, 20(5):  637-64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6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素质-应激理论考察神经质人格及班级环境对中小学生抑郁的作用机制,对30个班级共93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多层分析结果显示:(1)中小学生抑郁存在显著的班级聚集效应;(2)神经质人格正向预测中小学生抑郁,班级人际环境、班级学习环境均负向预测中小学生抑郁;(3)班级学习环境跨层调节神经质人格与中小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即积极的班级学习环境削弱了神经质人格对中小学生抑郁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教学制度下的班级学习环境在中小学生抑郁预防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父母差别对待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石鑫欣, 吴怡霏, 冯迎
    2022, 20(5):  644-65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6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同胞不同经历问卷、关系网络问卷和问题行为量表对开封市1179名初高中学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父母差别对待与外/内化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同胞关系与外/内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差别对待和同胞关系呈显著负相关。(2)同胞关系在父母差别对待与外/内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差别对待→同胞关系→外/内化问题行为”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出生顺序调节;与年幼个体相比,父母差别对待对年长个体的同胞关系影响更大。出生顺序会调节父母差别对待对同胞关系的影响,提示二胎家庭要更关注年长个体的变化。
    子女数量与育龄母亲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模型
    江盈颖, 马丽, 张丽锦, 朱莉琪
    2022, 20(5):  651-65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6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子女数量与育龄母亲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养压力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教养压力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对490名小学生的母亲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子女数量与教养压力存在正相关,教养压力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2)子女数量到育龄母亲生活满意度直接效应不显著,教养压力的独立中介效应与教养压力-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研究揭示了子女数量与育龄母亲的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二孩家庭父母偏爱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罗芮, 赵云燕, 何然, 王耘, 陈福美
    2022, 20(5):  657-66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7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655名来自二孩家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以考察二孩家庭中父母偏爱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偏爱水平较低,且父亲偏爱和母亲偏爱不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偏爱存在性别和出生次序差异,男孩报告父母更偏爱自己,女孩报告父母更偏爱同胞;头胎子女报告父亲更偏爱自己,母亲更偏爱同胞,二胎子女则相反。(3)父母偏爱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且为U型曲线关系,即当父母偏爱同胞或中高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均较高;当父母较低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最低。说明二孩家庭中不存在严重的父母偏爱,但父母偏爱会对青少年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母子依恋与农村儿童焦虑的关系:HPA轴活动的调节作用
    赵金霞, 公绪霞
    2022, 20(5):  665-67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6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考察了母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非留守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的HPA轴活动(唾液皮质醇日常节律)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39名留守儿童和70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母子依恋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和连续三天共6次(上午、下午)的唾液采集。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焦虑的负相关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2)伴随皮质醇日常变化节律的提高,母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增强,对非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减弱。结果表明,HPA轴活动与母子依恋安全性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
    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知-行-信”课程思政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白学军, 章鹏, 杨海波, 李士一, 李馨
    2022, 20(5):  672-67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4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索解决当前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不足问题的途径,本文在分析心理学课程思政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的知行观、知信行理论和态度形成与改变等理论,构建出具有心理学特色的“知-行-信”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为心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自我损耗对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李文福, 翟吉存, 李青青, 陈井婷
    2022, 20(5):  677-68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6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E-crossing任务和科学发明问题材料,探讨自我损耗对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我损耗在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上的主效应显著,损耗组的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均低于控制组;(2)问题解决范式在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上的主效应显著,“一对一”范式下的原型激活率、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均高于“十对十”范式。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导致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不利于原型启发效应。
    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马丽云, 莫文
    2022, 20(5):  684-69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6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入学过渡期高中新生大五人格与主观社会地位变化轨迹的关系: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
    程刚, 邹燕, 余玮, 丁芳媛, 贾云丞
    2022, 20(5):  692-69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6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考察入学过渡期高中新生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SS)的变化轨迹及人格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对546名高一新生进行了历时4个月的4次追踪测试。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1)SSS呈阶段化线性增长,且个体间差异显著;(2)人格中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均能显著预测SSS的初始水平;(3)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对SSS的第一阶段变化速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SSS会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初步形成,且人格与其变化轨迹有关。
    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李甜甜, 徐鹤文
    2022, 20(5):  700-70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拒绝敏感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采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拒绝敏感性问卷、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8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拒绝敏感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影响社交焦虑,但链式中介作用较弱。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是通过降低其拒绝敏感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进而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失败恐惧对大学生失败学习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郝喜玲, 陈煊, 刘依冉
    2022, 20(5):  707-71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6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将经历失败事件的59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失败恐惧对大学生失败学习的影响机制,分析保护性努力的中介效应与应对导向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失败恐惧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失败学习;(2)保护性努力在失败恐惧与大学生失败学习间起部分中介效应;(3)应对导向在失败恐惧与保护性努力的关系中起调节效应,应对导向越高的大学生,其失败恐惧对保护性努力的正向影响越大。
    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的情绪韵律识别特点
    刘建榕, 谢林君, 郑琳
    2022, 20(5):  714-72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5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韵律识别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话语中除语义以外的声学线索进行分析,推断他人情绪状态的过程。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对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的情绪韵律识别特点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厌恶和恐惧韵律的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在其他情绪韵律识别正确率上无显著差异;且两组被试情绪韵律识别趋势一致:高兴、愤怒、悲伤、恐惧和厌恶韵律识别正确率依次递减;(2)当语义与韵律矛盾时,迟滞组比对照组更易受语义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