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
    专题研究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林崇德
    2017, 15(2):  145-154. 
    摘要 ( )   PDF(11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分析、课标分析以及实证调查等支撑性研究,我们建构了三大领域六个指标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专题研究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周宗奎, 刘庆奇, 杨秀娟, 孙晓军
    2017, 15(2):  155-161. 
    摘要 ( )   PDF(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积极反馈、友谊质量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友谊质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5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与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且两者都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降低孤独感提供有益启示。
    网站临场感能否增强女性购买意愿?*
    王财玉, 邢亚萍, 雷雳
    2017, 15(2):  162-168. 
    摘要 ( )   PDF(6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克服网络虚拟性的影响,网络商铺往往通过提升网站临场感以弥补购物体验不足的问题。那么,网站临场感是否会对女性消费者这一细分群体产生影响呢?本研究从网站临场感的视角出发,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服装网站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法研究了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站临场感可以通过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中介作用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即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沉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现实及网络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孙晓军, 童媛添, 范翠英
    2017, 15(2):  169-174. 
    摘要 ( )   PDF(5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0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现实、网络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结果显示:(1)现实社会排斥与网络社会排斥在发生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网络社会排斥、现实社会排斥、自我控制以及抑郁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现实社会排斥不仅能够对抑郁产生直接的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3)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只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
    网络社会支持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的中介作用*
    田媛, 洪蕴哲, 牛更枫, 范翠英
    2017, 15(2):  175-180. 
    摘要 ( )   PDF(5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问卷、感恩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56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预测作用,但可以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中职生生活满意度: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通过感恩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能为提升中职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提供理论指导。
    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个人特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雷玉菊, 张冬静, 牛更枫, 胡祥恩,
    2017, 15(2):  181-188. 
    摘要 ( )   PDF(7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参与网络课堂的387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自我效能感、内隐智力信念和动机调节等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网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动机调节、内隐智力信念均能正向预测学习投入;(2)动机调节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效能感→动机调节→学习投入”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受到学习者内隐智力信念的调节。相较于智力实体论者,动机调节的中介效应在智力增长论者中更强。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张永欣, 周宗奎, 朱晓伟,, 连帅磊,
    2017, 15(2):  189-196. 
    摘要 ( )   PDF(7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社会比较的视角下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和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消极社会比较问卷、社交焦虑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7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通过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2)该间接效应受到社交焦虑的调节,相对于低社交焦虑的青少年,高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诱发更多的消极社会比较。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关系:积极反馈和人际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
    连帅磊, 田 媛, 孙晓军, 张晨艳,
    2017, 15(2):  197-204. 
    摘要 ( )   PDF(6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关系。采用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网站积极反馈问卷、人际不确定性问卷以及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对93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网站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反馈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不确定性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且能够通过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以及人际不确定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作用机制,对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社交网站发展良好的友谊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儿童网络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
    吴娜, 张晨艳,周宗奎
    2017, 15(2):  205-210. 
    摘要 ( )   PDF(6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547名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行为调查问卷、家庭富裕量表和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探讨儿童网络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网络信息获取行为能够正向预测语文成绩;(2)自我控制调节网络信息获取行为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儿童网络社交行为与语文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自我控制中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够增强网络信息获取对语文成绩的促进作用,并且减缓网络社交行为对儿童的语文成绩的消极影响。
    基础心理学
    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
    王博韬, 段海军, 韩琴, 胡卫平,
    2017, 15(2):  211-217. 
    摘要 ( )   PDF(6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24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划分利手程度(实验一)与添加眼动刺激(实验二)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与强右利手被试相比,混合利手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得分更高;(2)与非眼动组被试相比,眼动组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表现更好;(3)大脑半球互动与问题情境在灵活性品质上存在交互作用,大脑半球互动对开放性问题灵活性品质的影响大于封闭性问题。
    时间方向等因素影响跨期决策的实验研究*
    庄锦英,应娟娟, 杨文渊
    2017, 15(2):  218-222. 
    摘要 ( )   PDF(4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期决策中主要存在三个价值不对等现象:时间折扣、符号效应和过去、未来的价值不对等,上述不对等现象涉及到时间距离、时间方向和损益情境三个主要评价维度。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考察时间距离、时间方向和损益情境在跨期决策中的相互作用。通过设置获益(中奖)和损失(罚款)的假想场景,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间距离、不同时间方向上的决策任务作出判断,根据双曲模型,计算时间折扣率。结果,时间距离影响未来方向决策,而不影响过去方向决策;相同时间距离条件下,未来方向折扣率显著大于过去方向折扣率;损失折扣率大于获益折扣率,得到“反符号效应”。
    不同回忆任务下小学生即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
    代景华,贾宁
    2017, 15(2):  223-226. 
    摘要 ( )   PDF(3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判断是指对当前已经学习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选取正向词对和反向词对为实验材料,考察不同回忆任务下小学生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及偏差。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即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受到词对类型和回忆任务的影响:(1)小学生线索回忆任务下的学习判断中,正向词对的准确性较好,反向词对出现了高估,表现出了学习判断的预见偏差;(2)自由回忆任务下的学习判断中,两种词对都出现了显著的高估。研究结果丰富和细化了流畅性假说对学习判断加工机制的解释,并提出即时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偏差是由于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的差异造成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优势分析*
    高锋剑,陈有国, 刘培朵, 江竹, 黄希庭
    2017, 15(2):  227-232. 
    摘要 ( )   PDF(5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但三者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尚不清楚。为考察其影响力的大小,本研究采用了优势分析的方法。选取心理韧性量表、UCLA孤独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测量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测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的预测力大于自我效能感。本研究提示减少孤独感是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
    儿童对中—西方音乐情绪感知的发展研究*
    马谐, 陶云, 白学军
    2017, 15(2):  233-239. 
    摘要 ( )   PDF(6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对音乐表达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的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对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的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的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对高兴情绪的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对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并无显著文化差异。
    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的中介作用*
    张晓, 李龙凤, 白柳, 陈英和
    2017, 15(2):  240-249. 
    摘要 ( )   PDF(8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60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由父亲和母亲分别报告自己感知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越好,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2)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
    应用心理学
    我国农民工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
    李强, 梁栋, 郝志红, 徐晟, 汪娜
    2017, 15(2):  250-257. 
    摘要 ( )   PDF(8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考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了解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并与全国成年人常模进行比较。采用《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对来自于全国六大区域的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的855名农民工有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本次调查中《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各分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农民工样本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农民工的情绪性素质得分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其他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4)农民工坚韧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人际健康和情绪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坚韧性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结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适用于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情绪性素质优于全国常模,其他所测心理健康素质的负载量与全国常模处于同一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分化的认知基础——社会比较策略视角*
    张淑华,王海雯, 刘芳
    2017, 15(2):  258-263. 
    摘要 ( )   PDF(7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332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探讨威胁情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比较策略与身份选择的关系。研究采用了虚拟创设威胁情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测查了不同认同类型农民工比较策略使用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威胁情境下,不同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在比较策略的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城市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农村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模糊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
    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研究*
    阴国恩,苏娟, 于木兰, 刘海燕,
    2017, 15(2):  264-269. 
    摘要 ( )   PDF(5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自编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投射测验,包括对自我的社会后果、对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对自己的心理后果和对他人的后果四种情境,考察后果形式、后果表述、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年级和性别、会计专业人员有无工作经历和资格认证水平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给出不利后果和有利不利后果均给出两种后果形式在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上差异不显著;会计专业人员在涉及对自我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对他人的后果上选择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者较多,其次是对自我社会方面的后果,最少的是对自己的心理后果;低年级男生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考虑倾向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数高于女生,其他三个方面年级和性别差异不显著;会计从业人员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他人后果考虑道德判断标准比在校生宽松,且不受会计资格认证水平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微信用户朋友圈点赞行为动机影响的研究*
    赵雅文, 高岩研, 刘拓, 杨海波, 闫国利
    2017, 15(2):  270-275. 
    摘要 ( )   PDF(5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而点赞作为网络人际之间的互动更是呈现了用户的个人调节与社会认同。本研究采用问卷的方法,对368名微信用户的点赞动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点赞行为有着不同的动机背景,这其中主要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动机在起推动作用。(2)这其中不同动机的人又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具体而言,严谨性与外向性影响自我认同,而宜人性与开放性影响社交认同。
    认知资源对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 内控自杀动机的调节作用*
    梁宇颂, 刘华山, 杜红芹,
    2017, 15(2):  276-281. 
    摘要 ( )   PDF(5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控自杀动机低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在有认知资源时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时,而高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在有或无认知资源时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无差异显著。说明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
    徐梦,李小平
    2017, 15(2):  282-288. 
    摘要 ( )   PDF(7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