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研究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研究
    民众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方平, 易子健, 姜媛, 庞卉
    2023, 21(4):  433-43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6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适应是反映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鉴于对社会适应的测量缺少恰当的工具,本研究依据人与社会和谐平衡的理论编制民众社会适应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研究抽取了全国各地各行业、各岗位民众965人进行施测,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了正式量表,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所得民众社会适应量表包括人际适应、文化适应、生活适应和自我适应4个维度共计23个项目。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93之间,重测信度为0.83。总之,民众社会适应量表的拟合度以及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为考察民众社会适应提供了可行的工具。

    民众社会风险感知量表的编制
    庞卉, 金晓楠, 姜媛, 方平
    2023, 21(4):  440-44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5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民众社会风险感知对国家制定政策非常重要,但现有的测量工具只能局部反映社会的潜在风险,缺乏对全社会层面的整体反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民众社会风险感知量表。通过梳理文献、专家评估以及调查确定民众社会风险感知的结构并形成初始量表,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民众社会风险感知正式量表。正式量表由10个维度组成,分别是网络安全、房价压力、养老问题、政务公开、区域差异、医疗卫生、教育培养、社会人际、生态环境、就业保障,共计30个项目。民众社会风险感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作为测量中国民众社会风险感知的工具,并为社会风险的评估、预警、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情绪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杨柳, 杜薇, 方平, 姜媛
    2023, 21(4):  446-45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7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参考新形势下社会情绪特点,基于积极−消极情感模型,构建社会情绪理论结构,并编制社会情绪量表。研究共施测1464名民众,验证量表结构及其信效度。结果发现,社会情绪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其中积极社会情绪量表共3个维度:社会自豪、社会同情和社会感恩;消极社会情绪量表共4个维度:社会冷漠、社会抱怨、社会焦虑和社会浮躁。社会情绪量表及其分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为民众社会情绪的有效测评工具。

    基础心理学
    动作电子游戏玩家工作记忆优势的跨系统一致性:一项近红外研究
    郭文欣, 张微, 李雨茜
    2023, 21(4):  454-46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17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作电子游戏玩家可能存在工作记忆优势,但尚不清楚该优势是否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子系统中都存在,其生理基础也不甚明确。研究采用n-back范式,选取空间和言语材料,利用近红外技术探查动作电子游戏玩家的工作记忆特征。结果发现,玩家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非玩家组,效率显著高于非玩家组,且在2-back条件下两组的反应时差异更显著。近红外结果显示,玩家组在通道4的β值在两个子系统中均显著小于非玩家组。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中,玩家组在通道10的β值在两个负荷水平条件下差异不显著,背外侧前额叶可能是玩家应对高负荷条件的优势脑区。结果表明,动作电子游戏玩家的工作记忆优势具有跨系统一致性,具体表现为能更好地应对高负荷条件。

    行为者的忠诚偏向效应:道德价值启动对道德行为及道德判断的影响
    徐科朋, 陈佳莉, 吴家虹, 杨凌倩, 欧倩倩, 罗冬丽, 张姝玥
    2023, 21(4):  464-47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55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道德基础理论,从行为者与观察者视角,考察道德行为与判断过程中的忠诚偏向效应,探讨忠诚偏向效应的行为者与观察者分离现象。研究发现,当个体是行为者时,在团体间竞争情境下,个体道德行为与判断出现忠诚偏向效应,更可能为团体利益做出忠诚不公平行为,对此行为给予更宽松的道德判断;公平价值启动会削弱这种效应;当个体作为观察者时,道德判断不存在忠诚偏向效应,表现出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分离现象。

    群体夸耀方式对旁观者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旁观者的被挑衅感和群体认同的作用
    高阳, 倪士光, 夏志远, 田午林
    2023, 21(4):  471-47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9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中群体夸耀言论常常引发旁观者对夸耀者的不满甚至攻击,但是具体心理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在虚拟网络互动情境下,操纵显性/隐性表达的群体夸耀,评估观看不同方式表达的群体夸耀言论后旁观者的被挑衅感和网络攻击行为。结果发现:(1)相比于隐性夸耀,显性群体夸耀引发了旁观者的被挑衅感进而引发对夸耀者的网络攻击行为;(2)旁观者的群体认同对显性群体夸耀引起的被挑衅感起调节作用,相比低群体认同者,高群体认同者对显性群体夸耀有更强烈的被挑衅感和网络攻击行为。研究阐明了旁观者将显性群体夸耀当作对自身群体身份威胁的认知路径,扩展并深化了傲慢假说理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父母失败观与儿童能力实体观的关系:一项基于响应面分析的纵向研究
    刘春晖, 张俊怡, 刘思佳, 郭筱琳, 罗良
    2023, 21(4):  479-48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13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晰父母失败观与儿童能力实体观的关系,对于塑造儿童能力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3680名小学五年级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探讨了父母失败观的一致性、差异性和儿童能力实体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失败观的一致性能够影响儿童能力实体观。在父母失败观水平一致时,父母失败观越消极,儿童能力实体观水平越高;(2)父母失败观的差异性方向能够影响儿童能力实体观。当父亲失败观更消极时,儿童能力实体观水平更高。结果揭示了父母消极失败观对儿童能力实体观的消极影响,以及父亲在塑造儿童能力实体观的重要作用。

    父母协同教养对其教养压力的影响:亲子亲密性和亲子冲突性的中介作用
    彭于珏, 郭成, 曾晋逸, 陈帅
    2023, 21(4):  488-49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7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教养压力的亲子关系模型,采用问卷法对5362名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家庭系统中的关系视角探索协同教养与父母教养压力的关系,同时检验父母感知的亲子关系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协同教养中团结、冲突和贬低方式对教养压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一致性方式对教养压力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2)亲子亲密性在团结性和冲突性协同教养与教养压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一致性协同教养与教养压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亲子冲突性在团结性、冲突性和贬低性协同教养与教养压力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从家庭关系层面探讨了父母教养压力的影响机制,强调关注家庭成员间的积极关系建设,通过营造积极的家庭关系氛围和良好的互动模式为父母提供支持,缓解父母的教养压力。

    不同类型亲子间教育期望差异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王钟潍, 任沿静, 陈晓晨
    2023, 21(4):  496-50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6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重庆市两所公立中学的888名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了不同类型的亲子间教育期望差异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家长参与和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与亲子教育期望一致的情况相比,当实际的父母教育期望高于自我教育期望或感知的父母教育期望低于自我教育期望时,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好。(2)实际的父母教育期望高于自我教育期望这一方向的差异,通过家长参与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绩。(3)感知的父母教育期望高于或低于自我教育期望,均通过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绩。

    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自我控制的关系:家庭功能与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郭志英
    2023, 21(4):  503-50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5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自尊量表及自我控制量表对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73份。结果发现,消极教养方式可以直接预测自我控制,也可以通过家庭功能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我控制;积极教养方式仅通过家庭功能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自我控制。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扩展了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

    父母婚姻满意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作用
    黄应璐, 杨西玛, 周宵
    2023, 21(4):  510-51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6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父母婚姻满意度、儿童安全感、儿童应对方式与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量表对利奇马台风后852名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可以通过儿童安全感间接地负向预测儿童PTSS,还可以通过儿童安全感经过儿童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地负向预测儿童PTSS。但是,父母婚姻满意度不能直接预测儿童PTSS,也不能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地预测儿童PTSS。结果说明,父母婚姻满意度对儿童PTSS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儿童的安全感和积极应对方式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儿童受欺凌与情绪问题的关系:希望与宽恕的调节作用
    王凤巧, 李一涵, 丁雯, 张钰晗, 陈光辉
    2023, 21(4):  517-52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7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考察儿童受欺凌与情绪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希望和宽恕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Olweus欺凌/受欺凌问卷、儿童希望量表、Heartland宽恕倾向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简版儿童青少年抑郁量表对727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儿童受欺凌显著正向预测情绪问题,受欺凌水平越高,产生焦虑、抑郁的风险越高;(2)希望和宽恕在儿童受欺凌与两种情绪问题的关系中均发挥调节作用,表现为在高希望或高宽恕水平下,受欺凌对儿童焦虑、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减弱;(3)希望与宽恕对儿童受欺凌后产生的情绪问题的保护作用遵循“独立模式”,即二者单独发挥对焦虑、抑郁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如何促进儿童在遭受欺凌后的情绪健康和社会心理适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应用心理学
    自我概念视角下的师范生职业使命感提升机制:一项追踪研究
    张晓颖, 李亚琴, 黄希庭, 杨庆
    2023, 21(4):  524-53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8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准教师”,师范生职业使命感的培养对于教师队伍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职业使命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目前较缺乏从自我概念视角探究其成因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可能通过“增益螺旋”促进职业使命感的形成。通过间隔一年的追踪调查,探讨自我概念两个核心成分(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师范生职业使命感的预测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1)一年前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而非自尊)直接正向预测一年后的职业使命感;(2)生命意义体验在自我概念与职业使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意义寻求显著调节意义体验与职业使命感的关系,即意义体验对职业使命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在低意义寻求个体中相对较强。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师范生职业使命感的成因和影响机制,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干预具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基于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
    刘致宏, 张野, 王凯, 许晴
    2023, 21(4):  533-54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7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1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2)体验回避在校园排斥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认知重评调节了校园排斥通过体验回避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研究基于个人−情感−认知−执行模型揭示了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这提示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有效预防与干预青少年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

    负面评价恐惧与强迫性购买:物质主义的中介与特质敬畏的调节作用
    张正, 李雪欣
    2023, 21(4):  541-54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8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负面评价恐惧与强迫性购买的关系,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及特质敬畏的调节作用,对986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负面评价恐惧正向预测强迫性购买;(2)物质主义在负面评价恐惧与强迫性购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负面评价恐惧与物质主义、负面评价恐惧与强迫性购买之间的关系,中介模型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受到特质敬畏的负向调节。结果表明,频繁的敬畏体验将有助于减少高负面评价恐惧者的物质主义和强迫性购买。

    抑郁症消极刻板印象的受众调节效应
    臧慧琳, 李强, 朱贞洁, 翟宏堃, 王玉钰
    2023, 21(4):  549-55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7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们在沟通中根据受众这一沟通对象对某个话题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信息表达,该现象被称为受众调节效应。受众调节效应进一步影响记忆,当个体形成偏向受众态度的记忆偏差时,个体与受众便创造了关于某个话题的共享现实。本研究基于共享现实理论,采用共享即相信实验范式,在人际沟通情境下探究抑郁症消极刻板印象的受众调节效应及其对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会根据受众对抑郁症个体的态度来调整对抑郁症个体的描述和记忆,在受众态度积极(或消极)时,被试会更积极(或消极)地描述和回忆抑郁症个体;(2)相较于抑郁症中性刻板印象信息,受众消极态度会增强抑郁症消极刻板印象信息的负向描述偏差和负向记忆偏差。这些发现揭示了人际沟通中的受众态度在抑郁症消极刻板印象的共享现实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抑郁:社交焦虑和感恩的作用
    刘海东, 虞芷筠, 叶宝娟, 杨强
    2023, 21(4):  556-56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7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社交焦虑和感恩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问卷法对1027名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焦虑在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感恩调节了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抑郁的直接作用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与感恩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相比,家庭亲密度对抑郁和社交焦虑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感恩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更强;同时,与感恩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相比,社交焦虑对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在感恩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更弱。本研究揭示了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对预防大学生抑郁具有启示意义。

    冲动性的潜类别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基于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
    杨洋, 杨亚楠, 邱少劼, 李莹娜, 刘羽, 贾绪计, 林琳
    2023, 21(4):  564-57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75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杀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非正常死因之一。本研究从个体为中心的角度,探究冲动性特质的潜类别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自杀意念量表和冲动行为量表对85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冲动性存在四个潜类别:缺乏毅力−考虑型、均衡型、低急迫−缺乏毅力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且四种类别在自杀意念和风险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缺乏毅力−考虑型和高急迫−快感寻求型两个冲动性亚类别是自杀风险的高危群体。

    书评
    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偏向具有特异性 —评《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
    张锦坤
    2023, 21(4):  573-57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4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