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研究
中国内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2000~2022
赵成佳, 黄潇潇, 俞国良
2024, 22(2):  145-15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7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合和分析中国内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原因,是针对性地改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2000~2022年间相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1)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抑郁(11.2%)、焦虑(8.2%)、强迫问题(8.1%)、躯体化问题(6.6%)、敌对问题(6.4%)、偏执问题(5.7%);(2)城市地区躯体化、强迫、敌对和偏执问题检出率高于农村;(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随年代逐渐上升,其中抑郁和强迫问题最为显著;(4)测量工具和检出标准是检出率差异的关键因素。因此,呼吁研究者开发精确测量工具,统一检出标准,增加对城市地区幼儿教师的关注,有效遏制幼儿教师抑郁、强迫问题的增长趋势,为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支持。

中国内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2000~2022
黄潇潇, 靳娟娟, 俞国良
2024, 22(2):  154-16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71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在既有研究中存在较大分歧,难以准确掌握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为明确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整体检出率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对2000~2022年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强迫问题(23.5%)、抑郁(18.3%)、躯体化问题(15.9%)、焦虑(14.7%)、敌对问题(13.8%)和偏执问题(12.4%)。(2)出版年代、测量工具和检出标准是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3)不同检出时间、性别、经济区域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我国小学教师除强迫问题及抑郁检出率偏高外,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结果提示未来研究应明晰检出标准,选择适合目标群体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此外还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防止教师抑郁、强迫问题转化为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

中国内地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2000~2022
于晓琪, 黄潇潇, 俞国良
2024, 22(2):  163-17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7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澄清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保健工作提供可靠数据遵循,对2000~2022年间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36.4%)、强迫问题(23.0%)、抑郁(20.1%)、焦虑(18.9%)、偏执问题(17.4%)、敌对问题(16.7%)、躯体化问题(16.6%);(2)学校类别、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是导致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差异的关键因素。总体来看,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提升。未来应加大对初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制定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统一筛查标准,推动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常态化。

中国内地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2000~2022
邵蕾, 黄潇潇, 俞国良
2024, 22(2):  173-18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7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我国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00年至2022年发表的检出率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2.6%)、强迫问题(22.3%)、抑郁(21.3%)、焦虑(18.6%)、躯体化问题(15.3%)、偏执问题(14.1%)和敌对问题(14.0%)。(2)出版年代、测量工具、学校类型和经济区域是影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大学教师的焦虑问题随年代呈上升趋势;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密切相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普遍高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东部地区教师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比中西部教师更严重。未来应开发专门针对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测查工具,增加对普通高校和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援助,遏制大学教师焦虑的蔓延趋势,实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基础心理学
不同阅读方式对汉语句子阅读中词频效应的影响
王影超, 李赛男, 宋子明, 闫国利
2024, 22(2):  183-188, 22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8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朗读和默读是两种基本的阅读方式。目前对于阅读方式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词频效应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眼动仪,采用2(阅读方式:朗读、默读)×2(词频:高频、低频)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检验成人读者在不同阅读方式下的词频效应,以期为两种阅读方式的差异提供词汇加工层面的证据。结果发现,在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词频与阅读方式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具体表现为,在首次注视时间上,默读条件下有词频效应,而朗读条件下没有,这说明默读时词频效应的发生略早于朗读条件;在其他注视时间指标上朗读条件下的词频效应更大。结果表明,同朗读相比,成人读者在默读时的词汇加工更高效。

词汇加工中视觉干扰效应及影响因素
顾啦啦, 孙悦, 梅磊磊
2024, 22(2):  189-19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8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以中文词语、面孔图片和韩文非词为实验材料,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词汇加工中视觉干扰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视野内的干扰材料会减慢目标词汇加工的速度;(2)词汇加工的干扰效应受到干扰材料和目标材料类别一致性的调节,同类别材料会引起更强的干扰效应。结果说明,词汇加工中视觉干扰效应可能反映了同类别的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在类别特异性加工脑区内的资源竞争。

中文阅读中的情绪词类型效应不受效价的调节:来自眼动的证据
胡同文, 张阔, 程玉茹, 王敬欣
2024, 22(2):  197-20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6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将不同类型情绪词嵌入到同一句子框架,考察中文自然阅读中的情绪词类型效应及其与效价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标签词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情绪负载词,且这种注视差异不受情绪效价的调节。此外,对积极词的注视显著短于消极词,验证了积极效价的语义加工优势,支持了密度假说。结果表明,中文阅读中同样存在情绪词类型效应,且不论情绪效价如何,情绪标签词上情绪信息作用更为显著,更吸引读者注意且难以解离,表现出注意偏向优势。

记忆与遗忘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映射关系
金雨薇, 宋耀武, 仝宇光
2024, 22(2):  204-21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8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4个实验探究记忆、遗忘与垂直空间之间的隐喻关系。实验1采用迫选法发现记忆、遗忘概念与垂直方位存在隐喻联结。在实验2中,对随机呈现在上方或下方的单字识记发现上方字回忆量优于下方字。实验3、实验4采用有意遗忘范式分别在编码和提取阶段启动垂直方位和记忘属性发现,材料呈现方位更易影响记忆结果,而材料的遗忘属性更易影响不同方位的按键速度。结果表明,记忆与遗忘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具体为:“上”表征记忆,“下”表征遗忘,其映射方式是双向的、不平衡的。

凸显刺激对整体知觉集合数量效应的影响
赵冰洁, 何婕, 刘颖, 杨邵峰, 王峥, 张琪涵, 白学军
2024, 22(2):  212-21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11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凸显刺激类型对整体知觉集合数量效应的影响仍存在争论。实验1采用需要自主调整出集合均值的调整范式,引入绝对偏差指标衡量反应值与正确均值的差异,探讨凸显刺激类型对整体知觉中集合数量效应的影响。实验2增加了凸显刺激的数量,进一步考察无关凸显刺激对整体知觉中集合数量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无凸显刺激条件相比,相关凸显刺激条件下的绝对偏差更大,并表现出集合数量增益效应;无关凸显刺激只有在其数量较多时才会表现出上述现象。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凸显刺激均会对整体知觉及集合数量效应产生影响,相关凸显刺激的影响作用更大,无关凸显刺激仅在增加凸显刺激数量后才会降低整体知觉表现。这一发现揭示了整体知觉建立在个体对刺激集合中所有刺激进行加工的基础上,但赋予凸显与非凸显刺激不同权重,支持了整体放大假说。

固定步调和自定步调下学习判断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郝雨, 孙红梅
2024, 22(2):  220-22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59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学习判断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揭示学习判断反应性的机制。本研究采用学习判断反应性的经典范式考察个体在固定步调(实验1)和自定步调(实验2)不同时间分配情境下的记忆正确率,探究学习判断反应性的机制。结果发现,不论是固定步调还是自定步调的时间分配方式,学习判断组的线索回忆成绩显著高于无学习判断组;学习判断组对高相关词对的线索回忆成绩显著高于无学习判断组,而两组在低相关词对上的记忆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进行学习判断能够直接显著增强个体的记忆表现,使用学习判断会促进高相关词对的记忆成绩。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感知父母婚姻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
赵海燕, 周爱保, 迟海霞, 白红敏, 叶长春, 蒋彦妮
2024, 22(2):  227-23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9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综合考察感知父母婚姻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及认知灵活性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和亲子关系的综合作用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2)当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和亲子关系一致时,相较低亲子关系−高感知父母婚姻冲突,高亲子关系−低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认知灵活性,进而降低了抑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3)当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和亲子关系不一致时,相较低亲子关系−低感知父母婚姻冲突,高亲子关系−高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的个体具有更低的认知灵活性,从而增加了抑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影响: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的中介作用
叶莹莹, 李伊凡, 亓军军, 刘艳, 周宵
2024, 22(2):  234-24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7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忽视、不安全依恋、自责、责备他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对493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抑郁。情感虐待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间接预测抑郁,还可以通过焦虑依恋分别经自责和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而情感忽视则通过回避依恋和自责间接预测抑郁,或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更重要的是,情感虐待通过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预测抑郁的间接效应显著大于情感忽视通过两种依恋维度对抑郁预测的间接效应。结果说明,青少年的不安全依恋、自责或责备他人中介了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作用。相对于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更紧密。

母亲基于儿童的价值及其侵入性教养与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
唐楚涵, 邢淑芬, 李玉华
2024, 22(2):  243-25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11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和山东省的319名学前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考察母亲基于儿童的价值是否通过其侵入性教养影响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以及性别特异性。结果发现:(1)母亲基于儿童的价值显著正向预测其侵入性教养;(2)母亲侵入性教养在母亲基于儿童的价值与学前儿童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儿童性别仅在母亲侵入性教养到学前儿童抑制控制的路径上具有调节作用,且仅在学前女孩的抑制控制上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从母亲基于儿童的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母亲侵入性教养的潜在原因,并为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养育建议和指导。

母亲温暖和父亲温暖教养的一致性与农村儿童亲社会行为: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吴旻, 谢燕, 李妍
2024, 22(2):  251-257, 27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107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588名4~5年级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探讨母亲温暖和父亲温暖教养的一致性对农村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考察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温暖教养一致时,父母温暖水平越高,农村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2)父母温暖教养不一致时,相较于父母温暖中等的儿童,高父亲温暖或高母亲温暖的儿童亲社会行为较高;(3)心理资本在父母温暖教养与农村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农村儿童家庭教育及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提供新视角,对促进农村儿童积极适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应用心理学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注意抑制受损的特异性
崔晶晶, 汪洋, 李笑, 杨海波
2024, 22(2):  258-26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8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定向偏向抑制任务,结合眼动追踪技术,考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对社交信息注意抑制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问题性使用组在社交信息干扰下的中断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使用组;问题性使用组加工社交信息时的眼跳平均速度显著高于非社交信息。结果表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在社交信息的干扰下难以维持对目标的专注,对社交信息存在特异性的注意定向和高渴求,反映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的注意抑制受损具有特异性。

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小学教师工作繁荣的关系:基于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的探索
魏淑华, 孙慧慧, 丁合娟, 宋素波, 王荣
2024, 22(2):  266-27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33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问卷法对287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探讨工作−家庭冲突的双向对比情况与中小学教师工作繁荣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当工作干扰家庭与家庭干扰工作水平一致时,与“低−低”干扰相比,“高−高”干扰的教师具有更低的工作繁荣水平和心理资本水平;(2)当工作干扰家庭与家庭干扰工作水平不一致时,与“高−低”干扰相比,“低−高”干扰的教师具有更低的工作繁荣水平和心理资本水平;(3)教师的心理资本在其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繁荣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受欺负纵向预测社会攻击: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
朱文凤, 刘宋昱, 田雪
2024, 22(2):  274-28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7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欺负是影响社会攻击的重要环境变量,但其影响社会攻击的心理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受欺负量表、冷酷无情量表、社会攻击量表对940名大学生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被用来探究受欺负、冷酷无情和社会攻击的关系。结果发现,受欺负(T1)可以正向预测六个月后的冷酷无情(T2)和社会攻击(T2);冷酷无情(T1)可以正向预测六个月后的社会攻击(T2);受欺负(T1)通过冷酷无情(T2)影响社会攻击(T2)。

心理虐待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邹孟芮, 刘舒野, 程诚, 王友碧
2024, 22(2):  282-28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7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探究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执行功能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10名12~18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心理虐待、攻击行为与执行功能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与执行功能、心理虐待、攻击行为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2)执行功能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间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心理虐待可能会损伤青少年的执行功能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而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时能够缓和执行功能损伤带来的攻击行为增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