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心理学
儿童汉字书写习得年龄效应:来自抄写和听写的证据
于棋, 巫金根, 吴俊杰, 闫国利
2025, 23(2):  145-15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6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儿童书写汉字过程中的书写习得年龄效应,以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语文教材写字表定义汉字书写习得年龄早期、中期和晚期,选取3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完成抄写和听写任务。结果发现:(1)儿童抄写书写习得年龄早期和中期的汉字时,其书写潜伏时间、持续时间均比书写习得年龄晚期的汉字更少、正确率更高;(2)听写书写习得年龄早期的汉字时,其书写潜伏时间比中期更少,其书写持续时间比晚期更少,其书写正确率比中期、晚期更高;(3)书写习得年龄是抄写任务中书写潜伏时间和持续时间的预测变量,也是听写任务中书写持续时间的预测变量。结果表明,书写习得年龄影响儿童书写汉字的过程,表现出稳定的书写习得年龄效应。

语义优先于世界知识参与句子理解过程:来自眼动的证据
杜宇菲, 张志超, 张慢慢, 臧传丽
2025, 23(2):  153-16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6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句子加工过程中,读者不仅要进行词汇含义(语义)的理解,还要结合事实(世界知识)理解句子。语义与世界知识在句子理解中的加工进程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设置四种条件(正确、语义正确−世界知识违反、语义违反−低世界知识违反、语义违反−高世界知识违反)来考察二者何时参与句子理解过程。结果显示,跳读率和首次注视时间上出现语义违反效应,凝视时间上出现世界知识违反效应,表明语义早于世界知识被加工;语义违反−低世界知识违反句中读者对目标词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语义违反−高世界知识违反句,表明读者能加工语义违反句中的世界知识。这些结果表明,语义早于世界知识参与句子理解过程,支持两步模型;语义违反不阻碍世界知识的加工。

不同熟悉度条件下数字与概念量级结合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刘文莉, 任维聪, 代文武, 张志杰
2025, 23(2):  161-16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8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大小会干扰时间判断,数字越大,个体对其持续时间的主观知觉越长,即时间知觉的数字效应。本研究探究在高低熟悉度条件下,数字与概念量级结合对时间知觉的影响。采用时间二分任务,实验1使用数字(1、2、8、9)与低熟悉度的长度概念量级(分米、毫米)结合。实验2使用相同数字与高熟悉度的长度概念量级(千米、厘米)结合。实验1结果显示,在低熟悉度条件下,概念量级不影响时间知觉的数字效应。实验2结果显示,在高熟悉度条件下,数字与大概念量级结合后,仍表现出时间知觉的数字效应;而数字与小概念量级结合后,该效应消失。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与概念量级结合影响对其时间属性的判断,该过程受到概念熟悉度的显著影响。

人格和攻击行为:对近20年学生群体的元分析
刘洁, 崔维维, 王澍
2025, 23(2):  168-17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69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大五人格模型(FFM)、HEXACO人格模型以及黑暗三联征(DT)为框架,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近20年来150篇文献的元分析探究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就学生攻击行为而言,FFM-神经质、DT特质(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FFM-宜人性、诚实−谦虚、HEXACO-宜人性、责任性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外向性、开放性和HEXACO-情绪性与攻击行为不相关。就调节效应而言,年龄与性别均不能调节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文化仅可以调节FFM-宜人性、开放性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对预防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互动公平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善念的影响
包金金, 丁芳, 左晓扬
2025, 23(2):  177-18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7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自编的情境故事考察8~11岁小学儿童互动公平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互动公平认知类型对社会善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8岁儿童已具备互动公平认知能力并存在情境差异。(2)小学儿童在认知互动不公平情境后的行为可分为关系取向、自我取向、权威取向、情绪取向和冲突取向。(3)小学儿童的互动公平认知类型会影响社会善念。

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心理韧性与情绪智力的关系:超常与常态儿童的比较
程黎, 陈啸宇, 刘玉娟
2025, 23(2):  185-19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7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考察教师支持与同伴支持对情绪智力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群体间的差异,对改善超常儿童学习生活环境、为超常与常态儿童提供针对性教育支持、促进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协同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情绪智力自陈量表、教师支持量表、同伴支持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292名超常儿童和322名常态儿童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教师支持与同伴支持均正向预测超常与常态儿童情绪智力,但教师支持对超常儿童的预测作用较常态儿童更弱,而同伴支持对超常儿童的预测作用较常态儿童更强;(2)心理韧性在超常儿童教师支持与情绪智力间不发挥中介作用而在常态儿童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超常儿童同伴支持与情绪智力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常态儿童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思其智还是虑其败?教师信念影响高中生日常性学业弹性的中介机制及性别差异
家晓余, 唐琪晴, 李平, 赵晶, 李伟健
2025, 23(2):  193-20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7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问卷法探讨高中生感知教师信念(能力固化观与消极失败观)与日常性学业弹性的关系,以及感知教师课堂行为(自主支持和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测量工具包括感知教师能力固化观与消极失败观量表、感知教师自主支持和师生关系量表,以及日常性学业弹性量表。结果显示:(1)高中生感知教师消极失败观显著负向预测日常性学业弹性;(2)感知教师课堂行为在感知教师消极失败观与日常性学业弹性间起中介作用;(3)感知教师课堂行为的中介效应受性别调节,表现为女生感知的教师消极失败观通过感知教师课堂行为影响其日常性学业弹性。

中学生的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价值冲突的中介模型
王锦, 杨晓凡, 刘晓金, 徐紫陌
2025, 23(2):  201-20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6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学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以往研究较少从自我认同的时间维度关注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为此,本研究聚焦中学生群体,通过问卷(研究1)和实验(研究2)探讨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未来自我连续性既能提高主观幸福感,也能降低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在未来自我连续性提升主观幸福感中起中介作用,未来自我连续性通过降低价值冲突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研究为在中学生群体中,从自我认同角度强化未来自我连续性,从而引领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提高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多组增长混合模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纵向分析
黎光明, 刘钰
2025, 23(2):  208-21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7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性别差异和影响因素。以1429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组增长混合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三类不同的发展轨迹,即“低−下降”组、“平稳”组和“高−上升”组;(2)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青少年在“平稳”组和“高−上升”组中占比更大,但在“高−上升”组中,女性上升的速率却快于男性;(3)消极应对方式是男性与女性青少年网络成瘾发展的共同风险因素;朋友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焦虑、超重/肥胖是男性青少年网络成瘾发展的风险因素,自我满意度是男性青少年网络成瘾发展的保护因素;家庭满意度是女性青少年网络成瘾发展的保护因素。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防范风险因素,同时做好青少年的自控和自我满意度教育,强化家庭功能。

社会排斥与先天轻度肢残青少年抑郁特征的关联性:基于生成性模型与反映性模型的纵向分析
卢林鑫, 刘在花, 杨爽, 蒋政凯, 党韦强, 谭婧, 班永飞, 孙霁, 蔺秀云
2025, 23(2):  216-22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26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先天轻度肢残青少年社会排斥与抑郁特征的纵向关联及其干预靶点,采用问卷法对1040名先天轻度肢残青少年进行了两次重复追踪测量,结果表明:(1)生成性模型与反映性模型结果均表明先天轻度肢残青少年社会排斥与抑郁相互影响。(2) T1与T2时点社会排斥与抑郁特征症候群之间存在联结桥梁的时间特异性特点。(3)抑郁子特征自杀意念是社会排斥与抑郁特征网络的活化节点,而社会排斥子特征“别人好像经常看不到我似的”、“别人总是对我很冷淡”、“别人常常对我封锁很重要的信息”以及“别人总是将我排除在外”是抑郁−人际脆弱性的重要影响靶点。

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和启示—基于对美国、芬兰等12国经验的文献分析
王永丽, 曾盼盼, 李玉华
2025, 23(2):  226-23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我国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起步较晚,尚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心理健康服务管理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数字化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三个角度全面梳理美国、芬兰等12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并提出夯实心理健康服务政策制度保障和管理机制、建构以服务全体学生为中心的循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速对数字化赋能心理健康服务的多路径探索等建议。

应用心理学
人工智能身份与拟人化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基于CNI模型的分析
常扩, 周肃军, 周详
2025, 23(2):  233-24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8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们对AI的道德判断不同于人类,这可能源于AI的算法身份和其引起的社会认知。道德判断的CNI模型能够同时关注到两者。本研究基于该模型,通过三个实验,探究了身份(人类/AI)、AI拟人化(高/低)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以及感知温情在AI拟人化与道德困境判断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较于人类,人们对AI的道德选择的结果收益更敏感,对道德规范更不敏感;(2)AI拟人化通过提高感知温情增强人们对AI遵守道德规范的预期。结果表明,拟人化能够减弱人们对AI算法身份的关注,避免人们基于工具理性判断AI的道德选择。本研究对促进AI向人类社会融入具有积极意义。

网络欺凌情境中受害者反应对旁观者建设性干预意愿的影响:状态共情的调节作用
赵永耀, 张野, 薛培培, 张小南, 魏梦慧
2025, 23(2):  241-24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6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网络欺凌事件中,网络旁观者对事件演变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通过2个实验,考察网络受害者反应对旁观者建设性干预意愿的影响及状态共情的调节作用。实验1通过操纵受害者的不同反应,考察其反击、求助和忽视行为对网络旁观者建设性干预意愿的影响;实验2通过改编后的经典情景启动范式,进一步考察状态共情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比于受害者的忽视行为,其求助和反击行为均会唤起旁观者更强的建设性干预意愿。(2)在受害者反应与旁观者建设性干预意愿的关系中,状态共情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旁观者建设性干预意愿的影响机制,也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欺凌提供了启示与参考。

情同己身,传之于众:新闻的自我相关性提高分享意愿
吴一枫, 李欣, 陈慧丽, 丁童, 侯娟
2025, 23(2):  249-25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7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新闻的自我相关性与分享意愿的关系及其性别差异,采用新闻自我相关性量表、中文简版PAD情绪量表、情绪唤醒度测量、新闻分享意愿量表对1026名被试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新闻的自我相关性显著正向预测分享意愿;(2)新闻的自我相关性通过情绪效价强度和情绪唤醒度的并行中介显著正向预测分享意愿;(3)女性的新闻自我相关性对情绪唤醒度和分享意愿的路径系数显著高于男性;男性的情绪唤醒度对新闻分享意愿的路径系数显著高于女性。结果表明:新闻的自我相关性既可以直接预测新闻分享意愿,也可以通过情绪效价强度和情绪唤醒度的并行中介间接预测,且路径上存在性别差异。研究揭示了在线新闻分享的心理机制,为新闻的自我相关性促进分享意愿提供了更多解释路径。

社会排斥对不同类型自恋者敌意解释偏向的影响
张丽华, 杨博, 刘欣
2025, 23(2):  257-26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7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社会排斥对显性自恋者与隐性自恋者在外显及内隐敌意解释偏向上的影响。实验1采用模糊情境法,设置社会排斥与接纳情境,考察不同类型自恋者的外显敌意解释偏向。结果显示,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显性自恋者表现出更显著的外显敌意解释偏向,而隐性自恋者在两种情境下没有差异。实验2采用句子补词任务,考察两类自恋者在两种情境下的内隐敌意解释偏向。结果发现,相较于接纳情境,两种类型自恋者在社会排斥情境下的内隐敌意解释偏向更为显著。结果表明,社会排斥情境会影响显性自恋者的外显与内隐敌意解释偏向。隐性自恋者的外显敌意解释偏向不受社会排斥所影响,但其内隐敌意解释偏向在社会排斥情境下要比在接纳情境下表现更为显著。

中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性的关系:言语流畅性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赵黎明, 韩蒙蒙, 贾津津
2025, 23(2):  265-27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70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中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性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90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是否独生的条件下,社交焦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攻击性;(2)社交焦虑能够通过言语流畅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预测中学生攻击性;(3)言语流畅性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智力的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中学生攻击性的产生机制,对预防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教育意义。

人际关系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自尊的纵向中介作用
曾欣悦, 刘衍玲, 王旭
2025, 23(2):  273-27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7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重要人际关系(父子/母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64名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展开两波次、为期6个月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T1母子关系、T1同伴关系、T1师生关系均能正向预测T2心理素质,且三条路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1父子关系无法预测T2心理素质。(2)T1父子关系、T1母子关系、T1同伴关系均能通过T1自尊正向预测T2心理素质;T1师生关系无法通过T1自尊预测T2心理素质。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人际关系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内在机制,为促进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易感性量表的编制
谭秀娟, 鹿子佳, 聂永飞, 白学军
2025, 23(2):  280-28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5.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6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探究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易感性的因素构成并编制测量工具。研究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30名大学生围绕“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大学生具有哪些特征”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易感性由电信网络风险偏好、电信网络信息处理与警惕性、电信网络互动顺从性和电信网络互动自控性四个因素构成。研究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基于前人研究和研究1结果编制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易感性量表,对139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易感性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结构;(2)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两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易感性结构包含电信网络风险偏好、电信网络信息处理与警惕性、电信网络互动顺从性和电信网络互动自控性四个因素;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易感性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