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心理学
    汉语词切分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眼动的证据
    郭梅华, 兰泽波, 巫金根, 李赛男, 吴俊杰, 闫国利
    2024, 22(1):  1-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1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探讨汉语词切分线索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采用3(词切分线索:不切分、正确词切分、错误词切分)×2(字号:大、小)×4(窗口:L1R2、L1R3、L1R4、整行)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字号与窗口交互作用不显著,词切分线索、字号与窗口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结果表明,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词切分线索也不调节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

    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钱程, 赵越, 牛溪溪, 顾佳灿, 王爱君
    2024, 22(1):  8-1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2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将Posner线索化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情绪面孔的效价,考察了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如何影响视觉空间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减小;(2)情绪面孔作为线索时,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增大。研究表明,三维空间中情绪面孔能够影响返回抑制的大小,且这种影响在远近空间下存在差异。

    预期与时间注意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付春野, 吕勇
    2024, 22(1):  15-2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3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注意瞬脱范式,通过2个实验探究时间注意与条件概率建立的预期如何互动性地作用于视觉感知。结果发现:当刺激处于注意瞬脱期时,与中性条件相比,符合预期刺激的视觉敏感性更高,且违反预期刺激的视觉敏感性更低;无论刺激是否处于注意瞬脱期,符合预期时的决策标准更低,违反预期时的主观可见性更高。研究结果为预测编码理论框架下预期与注意的协同作用模式提供了实证支持。

    几何图形社会角色隐喻的映射机制:行为和ERPs证据
    姚远青, 郭易安, 李春梅, 吴亚楠, 石雷, 赵广平
    2024, 22(1):  23-3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4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几何图形和社会角色的隐喻联结及其映射关系,采用两个Stroop实验进行双向验证。结果发现,正方形和社会角色“父/男”,圆形和社会角色“母/女”存在隐喻一致性效应,并且强调了认知系统中关于几何图形和社会角色概念之间关系的映射双向性,为隐喻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认识。ERPs结果表明,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引起更大的N450和LPC成分,这为理解隐喻效应的神经机制提供了证据。

    道德决策中是否存在方言效应?
    刘思远, 朱麟, 王瑞冰, 徐楚言, 王芸萍, 刘聪慧
    2024, 22(1):  31-3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5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一个道德两难情境,使用不同语言(母语、外语)呈现时,会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倾向,外语条件中个体会做出更多的功利主义选择,即道德外语效应。使用不同方言呈现道德两难困境是否会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倾向?实验1和实验2都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在无音频(实验1)、普通话、本地方言和非本地方言条件下呈现道德两难困境。两个实验的被试分别为中国的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成年群体,并分别在实验室和线上情境下完成对道德两难困境的决策,发现本地方言相比于非本地方言(实验1)和普通话(实验2)引发更少的功利主义道德选择。本研究首次发现类似道德外语效应的道德方言效应。

    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马燕, 王振宏
    2024, 22(1):  39-4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6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自我知觉的提升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两种矛盾现象,造成这种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解释水平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解释水平在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与欺骗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179名和19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数字矩阵任务测量欺骗行为,采用过去时间距离和未来时间距离操纵解释水平。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下(较远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而低解释水平下(较近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高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因此,解释水平调节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即高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一致性效应;而低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心理许可效应。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般依恋、父母依恋与青少年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曹贤才, 潘姝玮, 王大华, 白学军
    2024, 22(1):  46-5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7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依恋系统的层级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如何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抑郁与问题行为。研究招募488名初高中生,采用关系结构问卷等工具进行相关变量测查。结果表明,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存在显著正相关;青少年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能负向预测抑郁和问题行为水平,且存在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的交互作用;在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上,存在一般依恋与母亲依恋的匹配效应。

    父母自主支持、10~12岁儿童的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的动态互动关系:一个发展级联模型
    赵新宇, 乔晓光, 邢晓沛
    2024, 22(1):  55-6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8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514名三、四年级学生进行间隔半年的三次追踪,考察学龄中后期父母自主支持、儿童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间潜在的级联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发展变化和父母性别差异。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结果发现:在个体间层面,儿童执行功能与父母自主支持和同伴接纳/拒绝部分显著相关,且父亲自主支持与同伴接纳显著相关;在个体内层面,执行功能与父母自主支持由双向预测变成执行功能对自主支持单向预测;执行功能对同伴接纳单向预测变为双向预测;仅母亲自主支持与同伴关系存在双向预测。父母自主支持、儿童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三者在学龄中后期存在相互影响的级联效应,且这一效应存在时间变化性与父母性别差异。

    父母自主支持与高中生学习投入: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学校联结的作用
    武俐, 郭元祥
    2024, 22(1):  64-70.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09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父母自主支持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使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学校联结问卷和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对977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父母自主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2)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学习投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3)父母自主支持影响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均受到学校联结的调节。研究结果凸显了家校协同在促进学生发展适应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其内在机制,对于推动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适应水平具有现实启示。

    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对父母温暖与社交淡漠关系的中介作用:一项三年追踪研究
    郑柯君, 李妍, 陈欣银, 边玉芳
    2024, 22(1):  71-7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0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问卷法对1039名初一学生进行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验,采用交叉滞后和多水平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青少年抑郁症状在父母温暖与社交淡漠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青少年性别后,第一个时间点父亲和母亲温暖负向预测第二个时间点抑郁症状,第二个时间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第三个时间点社交淡漠,母亲温暖还通过抑郁症状对社交淡漠产生间接影响;(2)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水平上,抑郁症状均是母亲温暖和社交淡漠间的中介变量;(3)在个体间水平上,抑郁症状在父亲温暖和社交淡漠间起中介作用,而在个体内水平上,抑郁症状在父亲温暖和社交淡漠间中介作用不显著。

    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张姝玥, 赵峰, 黄骏青, 彭春花, 王军利
    2024, 22(1):  79-8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1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享作为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幼儿利他意图的表现,对幼儿社会适应有积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如,内疚、羞耻等)可以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如,自豪、美好等)对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尚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本研究通过想象和实际两种启动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启动积极道德情绪的幼儿分享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促进作用;(2)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较3岁幼儿更为突出。

    祖孙代际接触与青少年对老年人态度的关系:群际焦虑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廖天嗣, 黄妍, 陈晓晨
    2024, 22(1):  86-9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2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祖孙代际接触与青少年所持有的老年人态度的关系,以及群际焦虑和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祖孙代际接触问卷、语义差异量表、感觉温度计量表、群际焦虑量表和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60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祖孙代际接触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态度。(2)祖孙代际接触对老年人态度的预测可以分别通过群际焦虑和共情的中介进行;祖孙代际接触还可以通过群际焦虑经共情的链式中介对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态度起到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群际接触理论的理论体系,并为改善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态度提供建议。

    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父母的互倚及子女性别的调节作用
    李祖儿, 侯金芹, 陈祉妍
    2024, 22(1):  93-9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3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互倚理论探讨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在父母间的互倚与子女性别的调节作用,使用问卷法对388对小学生父母进行调查。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1)父母的主体效应显著,即父亲和母亲的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均正向预测自己对子女的严厉管教;(2)仅父亲的客体效应显著,即母亲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正向预测父亲对子女的严厉管教;(3)父母的组合效应显著,即父母亲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均强化对方代际传递的主体效应;(4)上述部分关系受子女的性别调节,母亲的主体效应在子女是男孩时强于子女是女孩时,仅当子女是女孩时,母亲的组合效应显著。研究发现严厉管教代际传递在父母间呈现非独立互倚模式,且这种代际传递受到子女性别的调节。

    应用心理学
    有氧运动、情绪与创造力:流体智力的调节作用
    韩迎春, 王琳萱
    2024, 22(1):  100-10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4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226名大学生的日平均有氧运动时长为有氧运动指标,采用多种测量工具考察了有氧运动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和流体智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有氧运动可以正向预测创造力(发散思维独特性、聚合思维);(2)消极情绪在有氧运动和创造力(发散思维独特性、聚合思维)之间起中介作用;(3)流体智力调节了消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结果表明,有氧运动通过缓解消极情绪,能够促进部分个体的创造力(发散思维独特性、聚合思维);高流体智力个体的发散思维独特性和低流体智力个体的聚合思维都表现出了不受消极情绪影响的效应。

    儿童期虐待与欺负行为:青少年道德推脱与父亲道德推脱的作用
    王兴超, 田芳芳
    2024, 22(1):  108-11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5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基于暴力循环假设和社会学习理论,探究了儿童期虐待影响青少年欺负行为的内在机制,考察了青少年道德推脱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父亲道德推脱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短期纵向设计,以有效配对的423名青少年和423名父亲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T1的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T2的青少年欺负行为。(2)T1的父亲道德推脱显著正向影响T2的青少年道德推脱,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效应。(3)T2的青少年道德推脱在T1的儿童期虐待和T2的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T1的父亲道德推脱显著调节T1的儿童期虐待对T2的青少年道德推脱和T2的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但不能调节T2的青少年道德推脱与T2的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

    父母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控制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史滋福, 陈火红, 张艺瀚, 管锦亮, 夏笔奇, 靳紫阳
    2024, 22(1):  116-12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6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直升机教养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直升机教养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2)抑郁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抑郁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机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启示意义。

    心理韧性缓冲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学业倦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张耀华, 徐敏, 黄云云, 辛素飞
    2024, 22(1):  123-12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7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力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适应性发展具有潜在危害。本研究聚焦于学业倦怠,进一步探索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的潜在缓冲作用。基于对3309名青少年的有效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1)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学业倦怠的消极核心维度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压力生活事件的累积,学业倦怠水平增加的速度由快变慢,表现为饱和模型;(2)心理韧性可以充当缓冲性保护机制,相较于低心理韧性个体,对高心理韧性个体而言,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减弱,随着压力生活事件的累积,心理韧性的缓冲性效应显现出来;心理韧性无法调节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效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支持饱和模型而非门槛模型,也为韧性分析框架下不同类型适应指标的区分提供了证据。

    竞走裁判员在多人情景下判罚决策的视觉搜索特征
    支慧晶, 刘阳
    2024, 22(1):  130-13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8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竞走裁判员需要依据肉眼观察进行判罚决策,深入了解竞走裁判员对比赛过程中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眼动技术,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竞走裁判员判罚决策的行为绩效及眼动特征。结果发现,专家组在多人情景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优于新手组;专家组较新手组注视时间短,注视次数少,眼跳次数少,注视轨迹清晰;专家组在与任务相关的区域表现出较长的注视时间、较多的注视次数和较早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注视热点主要集中在犯规运动员的膝和踝区域。研究结果支持了专家认知优势假说,进一步强调了快速、准确、合理的视觉搜索策略对裁判员判罚决策起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自恋提升人机合作创新意愿及其机制
    白博仁, 周详, 张婧婧, 崔虞馨
    2024, 22(1):  137-14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4.01.019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揭示了人机合作的必要性,但创新领域下的人机合作仍面临诸多阻碍,人工智能展现自恋特征或可解决这一困境。本研究通过两项仿真情境实验,操纵AI高/低自恋并检验其如何影响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感知情绪能力以及人机合作创新意愿。结果发现:(1)AI自恋提升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感知情绪能力与人机合作创新意愿;(2)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与感知情绪能力平行中介AI自恋与人机合作创新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展现了AI自恋的积极作用,为人机内部兼容性理论的亚成分结构提供实证支撑,为应用AI自恋特征助推人机合作创新提供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