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朱智贤教授诞辰105周年
    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
    白学军
    2014, 12(6):  721-726. 
    摘要 ( )   PDF(6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派是一批科学家因师承关系和持相同学术观点而形成的派别。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朱智贤教授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朱智贤学派。该学派的主要贡献是:(1)构建起完整的中国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2)系统建设了中国发展心理学专业教材,为培养发展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3)开展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改变了中国发展心理学言必称欧美的局面;(4)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搭建起中国发展心理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5)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全面总结了中国心理学的成果;(6)培养出中国发展心理学界的一批领军人才。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走心理学为实践服务的道路*
    陈英和
    2014, 12(6):  727-729. 
    摘要 ( )   PDF(3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朱智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朱老先生对中国心理学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其学术思想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其次,介绍了以林崇德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们以朱老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目标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最后,本文指出了在朱老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我国当代心理学研究梯队建设的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值朱老诞辰10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专题研究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
    郝志红, 梁宝勇
    2014, 12(6):  730-734. 
    摘要 ( )   PDF(5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建立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的全国常模。应用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6216名成年人的健康信念进行了调查。在全国样本中再次验证了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群体在健康信念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女性健康信念的合理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2)青年人的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3)城市户口的人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农村户口人群。(4)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成年人的健康信念水平显著升高。(5)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状况一般和较差的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全国采样调查报告*
    程诚, 黄俊, 梁宝勇
    2014, 12(6):  735-742. 
    摘要 ( )   PDF(7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弹性是与个体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复原相关的心理健康素质。本研究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从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抽取6433名成年人样本,为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建立全国常模,并对心理弹性在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的维度均分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内控性维度和注重问题应对风格维度的均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支持维度和接纳性维度的均分要显著高于男性。(2)心理弹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高呈整体上升趋势,内控性维度均分、应对维度均分以及乐观性维度均分均在个体中年到老年时期的上升趋势均不显著;(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总均分、应对维度均分、支持维度均分、乐观性维度均分以及接纳性维度均分显著提高;(4)教育程度和年龄段在心理弹性量表总均分以及内控性维度均分上存在交互作用。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坚韧人格素质全国采样调查报告*
    于丽荣, 卢国华, 梁宝勇
    2014, 12(6):  743-747. 
    摘要 ( )   PDF(5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地区的6433名中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对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坚韧人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基本呈正态分布;(2)男性坚韧人格的总均分、坚持性、控制性及挑战性显著高于女性;(3)青年组坚韧人格的坚持性、控制性、担当性显著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但其挑战性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城镇人口坚韧人格的控制性显著高于农村人口;(5)教育程度高者的坚韧人格控制性、担当性及挑战性显著高于教育程度低者。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全国常模的制定*
    徐晟, 李强, 李凌, 尹艺璇, 梁栋
    2014, 12(6):  748-755. 
    摘要 ( )   PDF(7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调查我国现阶段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全国常模。使用之前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性量表”,在全国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6350人。结果表明:女性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及自我欺骗否定、能动性管理和交流性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青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低于中、老年人;城市人口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农村人口;初中受教育程度者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低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在交流性管理水平上,初中受教育程度者低于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的能动性管理水平高于中、高收入者,高收入者的交流性管理水平低于中、低收入者。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基础心理学
    顿悟的准备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邢强, 张忠炉
    2014, 12(6):  756-762. 
    摘要 ( )   PDF(7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会同化模型,采用催化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比较有准备阶段和无准备阶段汉字字谜理解过程中准备效应的脑内变化。结果发现,在200ms-900ms内,准备效应引起了一个正的ERP成分(P200-900),大部分脑区得到激活;在900ms-1400ms内,准备效应主要在额区、中央区引起了一个P900-1400成分,在枕区引起了一个N900-1400成分。结果表明,准备期的加工影响了对字谜的理解,准备效应对字谜理解的作用是促进与抑制作用并存。
    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老化:一项眼动研究*
    王丽红, 白学军, 闫国利
    2014, 12(6):  763-768. 
    摘要 ( )   PDF(5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中的呈现随眼动变化范式,对16名老年人和16名青年人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进行探测。结果发现:(1)老年人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2)在以汉字为呈现单元的条件下,老年人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汉字及注视汉字右侧2-3个汉字;(3)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更小。
    语义透明度和构词频率对汉语动词多词素词识别的影响*
    王娟, 张积家, 许锦宇
    2014, 12(6):  769-774. 
    摘要 ( )   PDF(5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重复启动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语义透明度和词素构词频率对动词多词素词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语义透明度影响多词素动词的识别,识别高语义透明度的动词快于识别低语义透明度的动词。(2)词素的构词频率影响低语义透明度动词的识别,不影响高语义透明度动词的识别。对低语义透明动词,词素的构词频率低的动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词素的构词频率高的动词。研究结果支持汉语多词素词的多层次双系统选择加工模型。
    词切分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郭志英, 白学军, 谷莉, 王永胜, 王丽红
    2014, 12(6):  775-781. 
    摘要 ( )   PDF(6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24名日-汉和24名汉-日双语者,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探讨日-汉和汉-日双语者阅读有词切分线索的日语文本的眼动特征,研究词切分线索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三种词切分方式: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或非词的边界。结果表明,日语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促进汉-日双语者日语文本的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的心理理论在冲突道义情境中的特点*
    陈友庆, 耿海艳
    2014, 12(6):  782-789. 
    摘要 ( )   PDF(7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在每类故事中又呈现领域内冲突和领域间冲突两种规则冲突类型,考察了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被预测对于习俗领域中的两个规则倾向会给予相同的理解,在个人领域中会倾向于接受其他制定者的规则。(2)教师被预测在领域间冲突规则中会对违规学生有较多负面看法。(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冲突道义情境中心理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自身及成人的认识和行为预测,因不同的道义情境领域和冲突规则而会有所不同。
    不同社会行为倾向小学生的同伴地位特点*
    王文, 盖笑松
    2014, 12(6):  790-794. 
    摘要 ( )   PDF(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个体中心的视角,通过班级戏剧和同伴提名法考查小学生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间的关系。结构频率分析发现:(1)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的儿童易受同伴欢迎,不易受同伴拒绝。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又伴有高退缩行为的儿童在低年级时也会受同伴欢迎。(2)高水平的攻击行为易受到同伴拒绝或争议。具有高水平攻击行为的儿童,当伴有高退缩行为时,在低年级时易受到同伴拒绝,在中高年级时易受到同伴争议。(3)社会行为倾向不显著者易获得一般而不易获得受争议的同伴关系,但在中低年级时不易受同伴欢迎。
    高中生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关系研究*
    胡伟, 陈世盛, 吕勇
    2014, 12(6):  795-799. 
    摘要 ( )   PDF(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测试工具,在天津市中学随机抽取316名在校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疏离感分别部分中介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可以直接地影响公共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疏离感来间接地影响高中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
    封周奇, 白学军, 陈叶梓
    2014, 12(6):  800-805. 
    摘要 ( )   PDF(6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人际关系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机车道德两难困境为材料,采用2(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4(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则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年级与计划路线受害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支持了道德社会关系规则理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转折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
    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径模型*
    孙杨, 张向葵
    2014, 12(6):  806-812. 
    摘要 ( )   PDF(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考察大五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严谨性对创业执行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五人格中外向性、严谨性、宜人性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宜人性与创业意向之间、严谨性与创业执行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严谨性与创业目标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
    黄洁, 张慧勇, 商士杰
    2014, 12(6):  813-818. 
    摘要 ( )   PDF(6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梁宝勇、程诚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和郝志红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和郑日昌、邓丽芳和张忠华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所大学6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可以缓冲心理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部分中介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
    应用心理学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阴国恩, 曹瑞, 徐丽
    2014, 12(6):  819-823. 
    摘要 ( )   PDF(6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但是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本文系统阐释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累积情境风险与职业女性自杀意念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刘旺, 田丽丽, 谈继红
    2014, 12(6):  824-830. 
    摘要 ( )   PDF(8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坚韧性人格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广东、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的1092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建立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考察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与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心理痛楚在该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累积情境风险可正向预测职业女性的自杀意念;(2)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该调节效应以心理痛楚为完全中介,即,心理痛楚是坚韧性人格调节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中介变量。
    工作场所中的主观幸福感干预研究*
    张巍, 朱泽, 陈萌萌, 龚先旻, 张西超
    2014, 12(6):  831-839. 
    摘要 ( )   PDF(8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探讨基于持续幸福理论的感恩、助人和追求目标的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法在国内工作场所中的有效性。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控制的方式,将3家企业的140名员工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1个安慰剂控制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持续一周的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2周后对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记录感恩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助人行为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且能降低消极情绪;追求目标能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和降低消极情绪。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场所人员的主观幸福感。
    空间距离与产品属性对消费者选择偏好的影响*
    王阳, 牟兵兵, 宛小昂
    2014, 12(6):  840-846. 
    摘要 ( )   PDF(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两个实验检验空间距离如何影响消费者选择偏好。实验一中,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影响他们对不可匹配属性更优产品的偏好。实验二中,两种产品之间的空间距离与产品属性交互作用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使他们在两产品之间空间距离远时比近时更偏好不可匹配属性更优产品。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距离对消费者选择偏好的影响是不同的。强调两产品之间的空间距离远,会影响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对不可匹配属性的使用。
    性别及控制感对中国大学生信任行为的影响*
    李悠, 江信文, 王飞雪
    2014, 12(6):  847-850. 
    摘要 ( )   PDF(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性别及控制感对中国大学生信任行为的影响,探讨造成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原因。实验采用经典的信念游戏范式及其变式,通过改变决定者与分配者的决策顺序操作被试的控制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控制感条件下,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个体控制感水平后,信任行为的性别差异则消失,性别和控制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该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控制感是影响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培训实践、激励实践对知识型员工协作意向的影响:组织忠诚的中介作用*
    田立法, 张光磊, 梁辰
    2014, 12(6):  851-856. 
    摘要 ( )   PDF(7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晰培训实践、激励实践对知识型员工组织忠诚及协作意向的影响机理,对天津市13家企业的364位知识型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情感忠诚是培训实践影响员工协作意向的部分中介变量,是激励实践影响员工协作意向的完全中介变量;持续忠诚不是培训实践与激励实践影响员工协作意向的中介变量。
    “自我欺骗”干预在躁狂症中的影响效应*
    汤启萍
    2014, 12(6):  857-860. 
    摘要 ( )   PDF(5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自我欺骗”作为一种干预工具,导入信任、爱与优良文化等,对一名躁狂症患者进行了历时6年的追踪治疗。结果表明,患者BRMS分数显著降低,行为问题逐渐消失,因此,“自我欺骗”对躁狂症的矫正与治疗有着积极的效应。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总目次
    本刊编辑部
    2014, 12(6):  861-864. 
    摘要 ( )   PDF(5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