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
    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
    俞国良
    2017, 15(4):  433-439. 
    摘要 ( )   PDF(9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它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民意民心的描述,对偏见歧视的理解,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舆论的监测,对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从其服务对象与范围看,包括个体层面上正确的社会态度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面上客观的社会认知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行为和公平的公共服务。微环境、中环境和宏观环境系统是不同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产物,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它包括社会态度、社会情绪调查系统,形成民意监测与社会情绪预警机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测量系统,形成社会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社会行为、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形成社会力量干预与国家力量监督机制。
    基础心理学
    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情绪一致性提取的非对称性研究*
    李芳
    2017, 15(4):  440-448. 
    摘要 ( )   PDF(7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情绪一致性记忆范式,探索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之间的关系。两个实验先后选取180名普通大学生和180名普通中学生做被试,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在编码或提取阶段高兴或悲伤的情绪状态,被试在学习情绪词后完成分心任务再进行自由回忆。实验分别控制被试在编码或提取时的情绪状态和被试在学习情绪词时的加工策略。结果发现:长时记忆存在情绪一致性编码和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但是不同加工策略下情绪一致性提取存在差异,情绪渗透模型无法解释该差异。结果表明,从行为研究层面发现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存在非对称性。
    理论知识对相似性判断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孙红梅, 阴国恩
    2017, 15(4):  449-454. 
    摘要 ( )   PDF(6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学生为被试,植物孢子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2(材料关系类型: 知觉相似vs概念相似)×2(学习条件: 无理论知识条件vs有理论知识条件)的混合设计,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探讨理论知识对相似性判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理论知识改变了相似性判断等级,增加了对不同类型材料进行相似性判断的注视时间比率和注视次数比率,但并没有影响首次注视时间比率和凝视时间比率。在理论知识条件下进行相似性判断时人们更少地依赖于对情境的注视。这些结果表明理论知识影响相似性判断过程中注意在时间维度上的分配,而且理论知识对相似性判断的影响可能是在加工后期起作用的。
    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对英语词频效应的影响:来自非熟练汉-英双语者的眼动证据*
    李馨, 李海潮, 刘璟尧, 白学军
    2017, 15(4):  455-461. 
    摘要 ( )   PDF(6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眼动仪记录非熟练汉-英双语者阅读包含高频词或低频词的英语句子时的眼动轨迹,探讨不同阅读水平和不同阅读任务对词频效应的影响。采用2(阅读水平: 高、低)×2(阅读任务: 自然阅读、校对阅读)×2(目标词词频: 高、低)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都表现出显著的词频效应和阅读任务差异,即低水平组的词频效应更为明显,而高水平组的阅读任务差异更为明显;(2)不同阅读任务均表现出显著的词频效应,但校对阅读的词频效应更为明显。这表明,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均会影响英语阅读的词频效应,而高水平组被试在英语阅读中的认知灵活性更强。
    不同次级任务对序列学习的影响及年级差异*
    周铁民, 林雪
    2017, 15(4):  462-469. 
    摘要 ( )   PDF(8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学生为被试,在单任务、“数声”和“数形”次级任务三种序列学习条件下考察反应时变化进程及内隐学习量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次级任务影响被试内隐序列学习进程,且“数形”任务较“数声”任务对被试产生了更大的干扰作用;但与单任务相比,双任务下的内隐学习量未发生显著消退。考察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生在以上问题的年级差异中发现,除“数形组”小学生内隐学习消退以外,其他年级组在三任务条件下均习得内隐规则。内隐学习量的任务效应与年级效应显著。
    情绪和劝捐策略对个体捐赠决策的影响*
    陈剑梅, 张军, 任思璇, 刘国华
    2017, 15(4):  470-477. 
    摘要 ( )   PDF(8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8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3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考察了情绪和劝捐策略对个体捐款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和劝捐策略的主效应均显著。悲伤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愉悦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信用劝捐策略相对情感和理性劝捐策略,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个体在悲伤情绪下,如果募捐者使用信用劝捐策略,其捐赠意愿最强。
    额颞脑区在概念扩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尹德圣, 马军朋, 杨楠, 金花, 朱朝喆, 林崇德
    2017, 15(4):  478-488. 
    摘要 ( )   PDF(11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概念扩展神经机制的探讨日益成为创造性认知“过程式”研究视角下的热点。但以往研究未能排除评估效应对实验的影响,亦未考察过人格因素与任务态下神经活动的关系。实验向被试随机呈现高低扩展两类的报纸用途,要求被试认真思考“合理的操作方式”,使报纸能够实现呈现的用途。同时对其进行fNIRS的兴趣区扫描,并在事后要求被试完成大五人格量表。结果发现,与低扩展条件相比,高扩展条件会引起颞叶区域(BA21/22)更大的激活,而额极(BA10)和背外侧前额皮层(BA9)的激活会显著降低;人格元特质可塑性与额极和眶额皮层的活动正相关。提示概念扩展过程中,可能需要颞叶脑区激活与前额脑区去激活的协同作用,且该过程与人格因素存在相关关系。
    Simon效应对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抑制作用*
    金桂春, 王有智, 王丽
    2017, 15(4):  489-494. 
    摘要 ( )   PDF(5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Simon效应研究范式,以阿拉伯数字为实验材料,三个实验分别要求被试判断呈现数字的空间位置、颜色和大小,系统考察Simon效应、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加工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三个实验中,不管采用何种判断标准,被试总是对左侧的数字按左键反应更快,对右侧的数字按右键反应更快,数字加工中出现Simon效应;而对不同大小的数字按左键和按右键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数字加工中均未出现SNARC效应。(2)Simon效应和SNARC效应不同质,两者的加工机制也互不相同,而且Simon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3)Simon效应与SNARC效应相比,Simon效应相对更稳固,SNARC效应则相对更灵活,易受知觉信息变化的影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工作记忆和类比推理与初一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郝嘉佳, 陈英和, 陈艺萍, 白学军
    2017, 15(4):  495-499. 
    摘要 ( )   PDF(5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初一年级学生工作记忆和数学成绩的关系,检验类比推理的中介效应以及元认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20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N-back任务、自编的数学类比推理任务和《数学元认知问卷》测查工作记忆、类比推理、元认知,并收集最近两次的大型考试数学成绩。结果表明:数学成绩与工作记忆、类比推理、元认知均显著正相关;类比推理对工作记忆和数学成绩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工作记忆既对数学成绩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类比推理对数学成绩产生间接影响;元认知对类比推理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元认知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元认知得分增加,则类比推理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减少。结果表明,数学工作记忆通过数学类比推理影响数学成绩,其作用随着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减弱。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分析*
    曹瑞, 张海霞, 马丽莉, 张志欣
    2017, 15(4):  500-505. 
    摘要 ( )   PDF(6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自编的包括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四个维度17个项目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对750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女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男生;县镇和农村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幼儿在四种故事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与差异*
    左恩玲, 张向葵, , 田金来, 赵悦彤
    2017, 15(4):  506-514. 
    摘要 ( )   PDF(9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游戏观察量表》和《社会信息加工访谈—幼儿版》(中文版)对316名3-6岁城市幼儿进行测查,以探究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幼儿(抑制行为组、安静退缩组、活跃退缩组)和对照组幼儿在社会信息加工各个阶段(编码、解释、反应生成、反应评价和行为表现)上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1)社会退缩幼儿的编码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而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且这一特点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2)社会退缩幼儿的反应数量生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而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特点体现在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中;(3)在非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中,社会退缩幼儿的反应类型生成能力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依反应类型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
    家庭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物质主义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夏婷, 李静, 郭永玉
    2017, 15(4):  515-519. 
    摘要 ( )   PDF(5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405名大学生的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自尊以及物质主义的状况,探讨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的关系及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客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相关不显著;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与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主观家庭社会阶层通过自尊间接影响物质主义。表明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低的大学生由于感受到更低的自尊,因而更容易形成物质主义倾向。
    老年人年龄认同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武盼盼1,邵景进, 贺念, 张丽
    2017, 15(4):  520-527. 
    摘要 ( )   PDF(8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年龄认同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4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我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老年人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的人数比例为55.7%,平均年轻4.07年。实际年龄和自评健康对老年人的年龄认同有显著影响。(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受教育水平、自评健康等变量后,年龄认同仍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表现在对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其生活满意度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综上,我国老年人年龄认同存在年轻化偏向,而且这种年轻化偏向程度越强,老年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这意味着可以采取适当干预措施促使老年人保持年轻化的年龄认同,这可能将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幼儿教师组织支持和职业压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
    黄旭, 王钢, 王德林
    2017, 15(4):  528-535. 
    摘要 ( )   PDF(8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幼儿教师组织支持、职业压力和倦怠对离职意向的影响机制,选取四川、重庆、西藏、贵州和北京五地幼儿教师326名,用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源问卷、幼儿教师离职意向问卷、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组织支持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是风险性因素,提升其离职意向;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是保护性因素,降低其离职意向,且组织支持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主效应。(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在组织支持和职业压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对缓解幼儿教师离职意向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应用心理学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不同类型社交场景注意模式的眼动差异*
    魏玲, 连榕, 余宥依, 孙超
    2017, 15(4):  536-543. 
    摘要 ( )   PDF(8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变化社交人数操纵场景的社会性内容,比较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ASD)和普通儿童(TD)对真实社交场景注意模式的差异。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的总注视时间和平均注视时间少于TD儿童;(2)随着社交场景中人数的增加,ASD儿童和TD儿童一样,对面孔、身体和嘴部的注视时间比和注视次数比逐渐降低;(3)相对于TD儿童,ASD儿童对社交场景中面孔、身体、眼部、嘴部等社会信息区域的注视加工更少,但对前景和背景等非社会信息区域的注视加工更多。整个研究表明,社交人数变化对ASD儿童和TD儿童社交场景注意模式的影响一致,但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的具体社会性信息的视觉加工上仍表现出特异性。
    青少年侵入性反刍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主动反刍的中介和希望的调节作用*
    周宵, 伍新春, 王文超, 田雨馨, 曾旻
    2017, 15(4):  544-550. 
    摘要 ( )   PDF(6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反刍和希望对创伤后成长(PTG)的作用,检验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希望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2.5年后的41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侵入性反刍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主动反刍来间接地促进PTG;希望在侵入性反刍与主动反刍之间的关系中不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可以显著地调节侵入性反刍对PTG的影响,即侵入性反刍对PTG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希望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个体理想伴侣偏好的内隐—外显性差异研究*
    侯娟, 黄佳妮, 方晓义
    2017, 15(4):  551-561. 
    摘要 ( )   PDF(11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个体对于理想伴侣品质的内隐与外显偏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本研究以14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伴侣品质偏好问卷以及内隐联想测验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发现:(1)个体对于伴侣品质具有内隐偏好,更倾向于将伴侣与积极的个人品质相联系;(2)个体对于理想伴侣品质的外显偏好与内隐偏好之间具有差异性,其中男性在9个伴侣品质的内隐-外显偏好上达到显著差异,女性在18个伴侣品质上达到显著差异。从对理想伴侣品质期待程度来说,女性对于理想伴侣品质追求更高于男性。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李宗波, 王婷婷, 梁音, 王明辉
    2017, 15(4):  562-568. 
    摘要 ( )   PDF(8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量表、社交焦虑量表(IAS)和Campbell幸福感量表对江苏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焦虑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手机依赖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而且也能够通过导致社交焦虑进一步影响主观幸福感。
    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关系的纵向研究*
    王东梅, 张立新, 张镇
    2017, 15(4):  569-576. 
    摘要 ( )   PDF(8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广义问题性网络使用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对465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以探索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2)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存在单向预测作用,即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并且这种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社交焦虑;对于女生,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和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