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预期想象对延迟折扣的影响:基于预期想象能力可塑性的研究
    徐淑颖, 蔡曙光, 冯廷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5): 592-59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5.003
    摘要356)   HTML401)    PDF(pc) (818KB)(2324)    收藏

    依据情境预期−情绪模型,招募151名大学生被试,通过3(预期情绪效价:积极、消极、中性)×2(组别:训练组、控制组)×2(测量时间:前测、后测)混合实验设计,从可塑性角度探究预期想象能力对延迟折扣的影响,结果发现:(1)预期想象训练有效提升了个体的预期想象能力,且预期想象能力越强,延迟折扣率的变化程度越大;(2)这一过程受到预期情绪效价的调节,即积极预期情绪会降低延迟折扣率,消极预期情绪会提高延迟折扣率,而中性预期情绪则不会显著改变延迟折扣率。结果表明,预期想象能力影响延迟折扣率的变化程度,而预期情绪效价调节延迟折扣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的元分析
    孟鸿兴, 梅志玲, 王晓庄, 徐晟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2): 280-28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2.019
    摘要964)   HTML63)    PDF(pc) (755KB)(1941)    收藏
    已有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和老年人孤独感的内在联系,但结果不尽一致。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检索后获得的39项研究(49个效应值)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的关系受到网络社交媒体测量指标和孤独感测量工具的调节作用,但不受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本研究为老年人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提供了较为精确的估计,也澄清了二者相关性大小和方向不一致的分歧,对于引导老年人合理使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而缓解孤独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简版数学焦虑量表在中国小学儿童群体中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李红霞, 徐艳丽, 方怡泉, 郭凯玥, 司继伟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850-85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19
    摘要977)   HTML61)    PDF(pc) (660KB)(1757)    收藏

    修订简版儿童数学焦虑量表,并在小学生群体中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按照量表修订流程对3084名1~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包含数学评估焦虑与学习数学焦虑两个维度的中文版简版儿童数学焦虑量表。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文版简版儿童数学焦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具有跨性别、年级和地区测量等值性,可作为测量我国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有效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学生睡眠拖延与日间嗜睡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朱莹莹, 黄佳豪, 唐卓仪, 刘佳莹, 李欣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797-80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12
    摘要1132)   HTML86)    PDF(pc) (618KB)(1611)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睡眠拖延与日间嗜睡的关系,以及失眠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睡眠时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睡眠拖延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和睡眠时型量表对42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睡眠拖延对日间嗜睡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失眠在大学生睡眠拖延与日间嗜睡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睡眠拖延经由失眠影响日间嗜睡的中介作用受到睡眠时型的调节,相对于清晨型,睡眠拖延对夜晚型大学生失眠的预测作用更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陈姣, 熊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65-7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0
    摘要809)   HTML87)    PDF(pc) (722KB)(1551)    收藏

    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674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交焦虑的路径,考察了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自我关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交焦虑;(2)核心自我评价在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关注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即随着自我关注程度提高,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增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成长型思维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关系:基于动机框架的分析
    张阔, 李珮瑜, 陈丽君, 汪新建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2): 209-21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2.009
    摘要726)   HTML57)    PDF(pc) (701KB)(1457)    收藏
    通过对1878名青少年的调查,考察了成长型思维及其动机框架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关系。结果发现:成长型思维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资本;动机框架中的掌握目标和失败反应在成长型思维和青少年心理资本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在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成就的前提下,成长型思维对于青少年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增量预测效度。研究从内隐信念的角度拓展了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为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培养和促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创造力的中介和安全感的调节作用
    刘啸莳, 李静雯, 张蕾, 项珵, 吴芸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138-14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20
    摘要643)   HTML54)    PDF(pc) (747KB)(1285)    收藏

    为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创造力的中介作用和安全感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调查了556名18~60岁城市成年人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安全感、创造力和心理幸福感。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2)性格优势之创造力是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幸福感的中介变量;(3)安全感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只有当个体的安全感较高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才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同时,还需要提升个体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并进一步增加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谭丽苹, 李晴, 郭成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782-78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10
    摘要613)   HTML68)    PDF(pc) (742KB)(1225)    收藏

    为探讨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师生关系量表、同伴友谊质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220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师生关系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2)领悟社会支持在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3)同伴友谊质量调节了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后半路径和直接路径。该研究结果对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抑郁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刘燊, 洪新伟, 赵明玉, 宋明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102-10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5
    摘要638)   HTML76)    PDF(pc) (658KB)(1166)    收藏

    为考察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及抑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中文版自我厌恶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2)抑郁和社会支持在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厌恶和抑郁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同伴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对教育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林崇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721-72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01
    摘要711)   HTML92)    PDF(pc) (406KB)(1111)    收藏

    “教育与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新战略、新决策、新要求的学习和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教育与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指出了新时代“教育与发展”研究和实践面临的难点与机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游旭群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2): 145-15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2.001
    摘要407)   HTML28)    PDF(pc) (601KB)(1060)    收藏
    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今中国心理学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下,仍存在不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原论和机械论等局限,这导致中国心理学在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心理学在面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人具有生物、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复杂属性,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回答“什么是人”的根本问题,人的心理与思想、人的属性及其发展、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等问题。重构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应急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与应急管理心理学研究
    陈雪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724-73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02
    摘要807)   HTML54)    PDF(pc) (632KB)(1050)    收藏

    应急心理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应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本文在分析我国应急心理服务发展历程、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开展应急管理心理学研究,坚持应用导向、加强实证研究、重视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学科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家庭功能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与希望的链式中介
    尹霞云, 朱康慈, 黎志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775-781.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09
    摘要537)   HTML65)    PDF(pc) (722KB)(1040)    收藏

    为了探讨家庭功能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同伴关系和希望的中介作用,对377名低收入家庭儿童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纵向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2)同伴关系和儿童希望在家庭功能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预测效应中起链式中介作用。(3)延时效应模型显示家庭功能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及同伴关系和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学业焦虑的关系:未来取向和父母学业参与的作用
    李甜甜, 顾吉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3): 359-36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3.010
    摘要546)   HTML36)    PDF(pc) (749KB)(1034)    收藏

    本研究以山东省7所小学4~6年级的5164名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未来取向、父母学业参与与儿童学业焦虑的关系。结果显示:(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未来取向,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学业焦虑;(2)儿童未来取向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学业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学业参与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学业焦虑间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会增加儿童的学业焦虑,而增加儿童的未来取向和提升父母学业参与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学业焦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和受欺负的影响:亲子亲密感和内化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
    刘志军, 陈继为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79-8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2
    摘要640)   HTML67)    PDF(pc) (704KB)(1023)    收藏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依恋理论,探讨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和受欺负的影响,并探究亲子亲密感和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亲子亲密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网络欺负量表对100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初二学生的网络受欺负和父母低头行为程度最严重,亲子亲密感水平最低;(2)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网络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子亲密感呈显著负相关;(3)父母低头行为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但对网络欺负没有直接影响;(4)父母低头行为通过青少年亲子亲密感和内化问题的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间接影响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教师关怀行为对中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和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
    蒋俊杰, 王旭, 喻婧, 向欢欢, 郭成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2): 260-26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2.016
    摘要4126)   HTML61)    PDF(pc) (798KB)(1010)    收藏
    基于关怀理论和意义感建构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137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了教师关怀行为与中学生学业压力的关系以及睡眠质量、生命意义感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教师关怀行为和中学生学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2)睡眠质量在教师关怀行为与中学生学业压力之间起中介作用;(3)生命意义感在教师关怀行为、睡眠质量和中学生学业压力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生命意义感调节了中介的前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结果表明,教师的关怀行为会通过睡眠质量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拥有较高生命意义感的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调节睡眠质量和学业压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道德认同的影响:法律意识的调节作用
    陈诚, 王彬洁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123-12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8
    摘要428)   HTML34)    PDF(pc) (702KB)(993)    收藏

    为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道德认同的关系,及其法律意识在二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法律意识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187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 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与道德认同、法律意识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道德认同、法律意识呈显著的负相关。(2) 人格特质、道德认同、法律意识表现出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尽责性对道德认同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3) 法律意识在尽责性与宜人性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应该尊重人格特质的个体特异性,在高校进行专业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道德判断的外语效应:心理距离的中介与外语熟练度的调节作用
    吴鹏, 冯婵婵, 张琪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130-137.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9
    摘要487)   HTML37)    PDF(pc) (789KB)(990)    收藏

    结合建构水平理论,基于多项式加工树构建算法,通过3个实验验证道德外语效应,并尝试探究道德外语效应的可能机制及其边界。实验1的结果表明中文为母语、英文为外语的个体的道德判断受语言的影响。与母语条件相比,外语条件下个体的道义论道德判断更少。实验2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心理距离可以完全中介语言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3发现外语熟练度可以调节语言对心理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道德外语效应,并表明心理距离的中介作用和外语熟练度的调节作用,拓展了道德外语效应发生机制的可能解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网络受欺凌个体的情绪注意偏向及注意偏向训练的干预研究
    肖丹鹤, 李君, 葛操, 杨海波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828-834.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16
    摘要530)   HTML22)    PDF(pc) (566KB)(922)    收藏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行为量表筛选出网络受欺凌个体,并以未受欺凌个体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网络受欺凌个体的情绪注意偏向以及注意偏向训练对网络受欺凌个体产生的干预作用。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点探测范式,探索网络受欺凌个体的情绪注意偏向,结果表明网络受欺凌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结合眼动技术,采用点探测范式,探究注意偏向训练对网络受欺凌个体的注意偏向产生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正性注意偏向训练任务对于网络受欺凌个体能够起到积极干预作用,增强了网络受欺凌个体对于正性情绪面孔的注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童年期情感忽视对大学生情绪调节困难和丘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
    徐滨, 金晓康, 魏士琳, 阴晓娟, 严世振, 贾丽娜, 金花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2): 245-25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2.014
    摘要448)   HTML27)    PDF(pc) (1224KB)(905)    收藏
    以伴有单发性童年期情感忽视(CEN)和无任何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大学生为对象,借助问卷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考察单发性CEN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及丘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结果发现,忽视组情绪调节更困难且更少使用重评策略,丘脑和背外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更强;跨组分析中重评得分完全中介丘脑功能连接对情绪调节困难的影响。结果提示,单发性CEN可能诱发成人期的情绪调节困难,而丘脑自发活动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重评策略而影响其成人期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自我调节失败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系:纵向追踪研究
    杨雪岭, 张桥芬, 王慧琪, 孙熙原, 陈佩儀, 王优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116-12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7
    摘要510)   HTML40)    PDF(pc) (699KB)(894)    收藏

    对200名不同调节定向的大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调查以探索长期自我调节失败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及两者共存的关系。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组在抑郁、焦虑以及自我调节失败得分上低于预防定向组;(2)控制基线期抑郁和焦虑症状,促进和预防定向系统的自我调节失败均可正向预测3个月后抑郁–焦虑症状共存;(3)抑郁症状的维持和发展与促进目标失败有关,焦虑症状的维持和发展与预防目标失败有关;(4)基线期抑郁不仅通过促进目标失败程度来维持和发展,还通过促进和预防目标失败程度来正向预测继发的焦虑;基线期焦虑不仅通过预防目标失败程度来维持和发展,还能正向预测继发的抑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老年人线上社会参与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丁轶飞, 陈兰双, 张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86-9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3
    摘要459)   HTML27)    PDF(pc) (875KB)(879)    收藏

    为考察中老年人线上社会参与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采用老年人社交网络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和社会网络量表对1063名50岁及以上城市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中老年人线上社会参与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症状;(2)自主、胜任、关系需求满足在线上社会参与和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社会网络规模调节了“线上社会参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抑郁症状”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简式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测量不变性
    姚成奎, 常思琪, 郑传章, 陈维, 程刚, 罗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3): 312-31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3.004
    摘要342)   HTML21)    PDF(pc) (595KB)(871)    收藏

    为考察简式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CSPSz-SV)的测量不变性,采用CSPSz-SV对11所高校的1783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间隔6个月后对其中的447名大学新生进行第二次调查。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CSPSz-SV三因子模型(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满足跨性别、跨专业、跨家庭以及跨地域的测量不变性;纵向不变性分析进一步显示,CSPSz-SV得分跨时间的形态、弱、强以及严格不变性模型均可接受。CSPSz-SV得分在大学新生群体中具有跨性别、跨专业、跨家庭、跨地域以及跨时间的测量不变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经验回避和羞耻的链式中介作用
    陈君楣, 吕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109-115.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16
    摘要571)   HTML65)    PDF(pc) (752KB)(861)    收藏

    为探讨自我同情对拖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自我同情量表、大学生拖延量表、大学生羞耻量表和接纳与行动量表对7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羞耻在自我同情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负向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经验回避、羞耻在自我同情和大学生拖延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贯彻好“六个必须坚持”
    白学军, 章鹏, 李士一, 杨海波, 李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1-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01
    摘要688)   HTML408)    PDF(pc) (538KB)(860)    收藏

    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既是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与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既为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贯彻落实“六个必须坚持”开展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执行功能影响情绪胜任力的发展:一项学前儿童的追踪研究
    李泉, 冯廷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805-812.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13
    摘要459)   HTML42)    PDF(pc) (749KB)(854)    收藏

    为探讨执行功能影响幼儿情绪胜任力的发展,采用标准的执行功能和情绪胜任力测试任务对82名4~5岁幼儿进行三次的追踪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4岁和4.5岁幼儿执行功能与其情绪胜任力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4.5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可以正向预测5岁幼儿情绪胜任力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手机成瘾者抑制控制能力特点:来自反向眼跳任务的证据
    周钧毅, 白占双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1): 43-48.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1.007
    摘要566)   HTML47)    PDF(pc) (674KB)(834)    收藏

    为深入研究手机成瘾者的抑制控制能力特点,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34名被试,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各17名被试完成反向眼跳范式测量。结果发现:(1)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错误率显著高于非手机成瘾组。(2)手机成瘾组朝向眼跳潜伏期显著短于非手机成瘾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任务成绩较差。这表明手机成瘾者较容易受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较难抑制无关刺激产生的注意干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老年人微信使用与获得感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蒋俊杰, 陈珺怡, 喻婧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3): 367-373.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3.011
    摘要414)   HTML46)    PDF(pc) (692KB)(815)    收藏

    微信的普及和使用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挑战与改变。本研究探讨了老年人微信使用强度与获得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招募了916名55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微信使用强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获得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微信使用强度正向预测老年人的获得感;(2)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在微信使用强度和获得感之间起到单独的中介作用以及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微信使用可以提升其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十项网络游戏障碍测验简体中文版的修订及其诊断能力评估
    杨海波, 张馨予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 21 (5): 658-666.   DOI: 10.12139/j.1672-0628.2023.05.012
    摘要417)   HTML24)    PDF(pc) (794KB)(801)    收藏

    网络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十项网络游戏障碍测验(IGDT-10)在多个国家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跨文化适用性。然而IGDT-10中文版在我国的使用率较低,其适用性也有待商榷。本研究对IGDT-10简体中文版量表的信效度进行评估,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了IGDT-10简体中文版的截断分数及诊断能力。结果发现,IGDT-10简体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诊断能力,并且支持了DSM-5关于IGD截断分数的建议(认可五个或更多标准)。此外,本研究样本中的网络游戏障碍流行率为13.4%,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但不存在年龄差异。结果表明,IGDT-10简体中文版可作为评估网络游戏障碍的有效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愤怒诱发干扰冲动性暴力犯行为抑制晚期阶段:来自ERP的证据
    毋嫘, 赵晨光, 陈瀚强, 刘天骄, 康威, 李昕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 (6): 842-849.   DOI: 10.12139/j.1672-0628.2022.06.018
    摘要578)   HTML33)    PDF(pc) (1226KB)(800)    收藏

    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使用视频诱发愤怒情绪,考察冲动性暴力犯在愤怒状态下的行为抑制能力。行为结果发现,被试在愤怒状态下偏差刺激与标准刺激的反应时之差显著长于中性状态。脑电结果发现,对照组在愤怒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的P3波幅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冲动性暴力犯在愤怒状态下的P3波幅显著大于中性状态。结果表明,个体在愤怒状态下行为抑制存在困难,冲动性暴力犯组和对照组在愤怒状态下行为抑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晚期P3成分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